《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供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
2021版
锦 州 医 科 大 学 · 教 务 处
二 ○ 二一 年三月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神经病学/Neur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学 时 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见习12学时
学 分 数: 6.5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
教材:
《神经病学》,贾建平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参考书:
《神经病学》,吴江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2月
《实用神经病学》,吕传真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开课单位:锦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包括神经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头痛、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脱髓鞘疾病、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
通过《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及病损后的临床表现、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知识,了解医学发展趋势及最新临床进展,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方法,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维,提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运用神经解剖学知识,掌握各部位的功能和病损后的表现;运用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知识,构建神经系统疾病的知识储备库,建立缜密的科学思维。
2.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上述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问诊和重点体格检查,归纳病例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初步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预防疾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能力;具备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素养目标:能够热爱医学、恪守职业道德、诚信友善、珍惜生命,以病人为中心,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做有温度的医生,不能见病不见人;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和服务大健康的职业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
2021《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
五、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主要知识点:
1.神经病学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2.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和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3.学习神经病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和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2.了解神经病学的概念和发展简史,学习神经病学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和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难点:神经病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主要知识点:
1.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概念;
2.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脑干、小脑、脊髓脑的血管、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临床表现;运动系统的组成、解剖及生理;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下运动神经院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锥体外系统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小脑系统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感觉系统传导通路;深、浅感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感觉障碍的分类;感觉障碍的定位;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脊髓)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大脑半球、内囊、基底神经节、脑干、脑的血管、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症状);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损害的临床意义(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掌握深、浅感觉的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生理,感觉障碍的定位与临床表现;掌握大脑半球和内囊损害的表现及定位,脑干各部位损害的主要综合征;
2. 熟悉小脑、脊髓的血管、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解剖生理;熟悉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特点;熟悉感觉系统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大脑半球、内囊、脑干和小脑的解剖生理,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3.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概念。了解间脑、嗅神经、滑车神经、位听神经和副神经损害的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症状)。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的解剖特点。了解感觉的概念和分类,感觉障碍分类。了解反射的概念,解剖结构,反射检查及临床意义。了解基底节、间脑、岛叶和边缘叶的解剖生理、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神经节、脑干、脑的血管、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解剖生理与损害的临床表现;
2.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3. 深、浅感觉的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生理,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难点:1. 动眼神经核性与核下性麻痹的鉴别;
2. 核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解剖生理;
3. 额叶和颞叶的解剖生理;
4. 脑干的解剖生理;
5. 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
课程思政元素:
1. 介绍Babinski其人 Babinski(1857-1932)是波兰裔的法国人,神经内科医生,他以Babinski' Sign 而闻名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苦练医学基本功,准确的神经系统查体为病人快速定位诊断,查找病因,解决病人疾苦。
2. 讲述神经科学对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意义:神经科学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综合性很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鼓励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多学科全面发展,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倡导医学生及全社会加强对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视,引导学生“关爱健康、关爱生命、关心社会”,勇挑人民健康事业的重担。
第八章 头 痛
主要知识点:
1. 头痛的概念、分类、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
2. 偏头痛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与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熟悉头痛的诊断原则与治疗原则;熟悉偏头痛的概念、分型;
3. 了解头痛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偏头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难点:偏头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通过对头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学习,提出患者就诊应该详细询问病史,培养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主要知识点: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发病机制、辅助检查、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和预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2. 脑梗死的概念、分型及分类;脑血栓形成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脑栓塞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3. 脑出血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掌握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期治疗与预防,脑栓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掌握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手术适应证;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熟悉脑血管疾病的概念、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预防;熟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病因、辅助检查和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熟悉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辅助检查,脑栓塞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脑出血的定义、病因、辅助检查;熟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和辅助检查;
3. 了解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分类、脑的血液循环。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和预后。了解脑梗死的概念、分型及分类,脑血栓形成的定义、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预后,脑栓塞的定义、病理、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了解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和预后。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和预后。了解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辅助检查和预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2.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期治疗;
3.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期治疗和手术适应证;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难点:1. 脑的血液循环,脑血流及调节;
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特殊表现;
3. 主要动脉闭塞后的临床症状;
4.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课程思政元素:
1、讲述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进展时,病人临床获益的同时出血风险增加,培养学生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正确理解医患关系,全面考虑疾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关注并遵守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2、脑梗塞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3、二战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均死于脑出血,正是因为三巨头的离世,二战后人们才开始重视血压管理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世界高血压联盟。通过上述事实,告知同学们,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平等的理论,要敬畏生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强调重视“因”的必要性。
4、在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时,向同学们强调此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再出血很容易发生,有时患者在睡眠中都可能发生再出血,导致患者的病情从平稳状态突发加重,甚至死亡,家属常常不能理解这种病情变化,甚至由此发生医疗纠纷。这就要求医生初诊患者时,需要向家属充分交代病情,强调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知识点:
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2. 熟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病理、辅助检查。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难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 结合阿尔茨海默病隐匿起病的形式,引导学生应注重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观察与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 阿尔茨海默病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涉及表观遗传学组,大数据研究的趋势,引导学生注重临床的科学研究。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主要知识点:
1. 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诊断路径。
2. 帕金森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熟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3. 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概念、病理、辅助检查和预后。了解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诊断路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难点:帕金森病的病理,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 中医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及治疗是源远流长的,《黄帝内经》和《儒门事亲》的描述都与帕金森表现相似,强调中医在帕金森病认知及治疗中的作用,向同学们弘扬祖国传统中医在任何疾病中都是有一定地位的理论。
2. 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以某一种治疗方案为主的综合性的治疗,由此强调对于任何事情的解决,都要全面考虑,拒绝本位主义。
第十六章 脊髓疾病
主要知识点:
1. 脊髓的解剖,脊髓损害的定位、定性诊断。
2. 脊髓压迫症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2. 熟悉脊髓损害的定位、定性诊断;熟悉脊髓压迫症的常见病因;
3. 了解脊髓解剖。了解脊髓压迫症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难点:髓内、髓外硬膜内及髓外硬膜外病变的鉴别。
课程思政元素:
1. 引入临床案例讲述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过程中,指出患者的痛苦,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此类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力和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2. 讲述作家张海迪的故事,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用微笑面对生活,才能迎接美好的明天。
第十七章 周围神经疾病
主要知识点:
1. 三叉神经痛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概念,病因及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3.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掌握GB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2. 熟悉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熟悉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熟悉GBS的概念、临床分型和辅助检查;
3. 了解周围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周围神经的解剖及生理,病理。了解三叉神经痛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概念,病理和预后。了解GBS的发病机制、病理和预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和GB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课程思政元素:
1. 通过对周围神经解剖与生理的学习,更加清晰、全面的理解周围神经疾病的相关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通过对周围神经疾病病损后的临床表现的讲解,结合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们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3. 通过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症状的学习认识,知道了三叉神经痛是临床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出治疗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医学职业荣誉感,加强学生的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的教育。
4. 通过面神经的解剖基础切入,知道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通过临床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对病人的关怀精神。
5. 通过一例临床上的病例的讲述,了解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可致命的累及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通过讲述该疾病的治疗,强调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树立医学生救死扶伤和服务大健康的医学职业目的。
六、实践教学内容
见习一:神经系统检查法(4学时)
内容提要:
通过示教、观摩、练习、实践,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结合临床疾病讨论并进行问诊、认证常见体征,按模板书写病历。具体内容如下:
1.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头痛,癫痫发作和晕厥,眩晕,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眼球震颤,瘫痪,躯体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异常,不自主运动,尿便障碍。
2.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诊疗程序,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之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2.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与诊断原则;一般检查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3.了解昏迷病人的检查方法。
课程思政元素:
1.痛温觉检查时应注意针刺的力量和盛水器皿的温度,避免刺伤或烫伤病人。
2.运用规范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快速为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断,赢得最佳救治时机。
见习二: 脑血管疾病(4学时)
内容提要:
1. 复习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起病形式、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的典型表现、主要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选择典型的教学病例进行床旁教学。学生问诊、神经系统重点查体、影像学检查结果阅读、归纳病例特点、讨论分析鉴别诊断,了解最新的学术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阳性体征的检查方法、结果判定、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及治疗原则。
2. 熟悉常见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案。
3. 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定位:根据梗塞部位判定闭塞血管。
课程思政元素: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即使是小卒中,也是大麻烦,一次卒中,年龄老化36岁,一人患病,全家遭殃。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结合每个病例不同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激发同学努力学习,解除病人和家属的疾苦;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要争分夺秒,虽然冒着一定的风险,但是,病人临床获益大,时间就是大脑,培养学生的执业担当;树立脑卒中可防可治的观念,高危因素的管控,例如:血压血糖的科学管理、戒烟,就会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致力于科普宣教,为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见习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4学时)
根据实习时病房所具有的疾病种类而定。实习时选择偏头痛、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脊髓压迫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吉兰-巴雷综合征,选择4个病种,每个疾病1学时。
内容提要:
根据病房实际情况,准备四份典型病例,结合案例进行床旁教学。准备病人示教,讲解病例。
目的与要求:
1、偏头痛: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偏头痛的概念、分型;了解偏头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阿尔茨海默病: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熟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病理、辅助检查。
3、帕金森病:掌握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熟悉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了解主要的治疗方法。
4、脊髓压迫症: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症状体征;熟悉脊髓压迫症的影像学特点;了解视神经脊髓炎的脑脊液特点。
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概念,病理和预后。
6、三叉神经痛: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了解三叉神经痛的概念,发病机制和病理。
7、吉兰-巴雷综合征:掌握GBS的临床症状体征;熟悉脑脊液化验的特点及意义;了解肌电图特点。
课程思政元素:
本4学时的见习内容包含7个疾病,急性发作的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发作时除了给病人造成身体上的损伤,还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慢性疾病或者转为恢复期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等,都会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疾病的急性期救治和长程管理需要知识的积累、更新,更需要献身医学事业、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结合不同的病例特点,融入思政内容,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由日常考勤、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组成。期中考试,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采取一次性集中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客观试题,题量100道题。技能考核见习课结合真实患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日常考勤、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二)成绩构成
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15%)+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
执笔人:刘强
审核人:刘强
制订时间: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