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
总学时:44 其中理论学时12学时 实践学时: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区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从社会道德角度推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强自立,享有与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并为社会履行职责,做出贡献。
社区康复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要求医学生学习社区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及常见疾病的社区康复治疗等,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社区康复学的理解,以适应毕业后康复医学工作的需要。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社区康复学与内科学、外科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作业治疗学、理疗学、康复评定学相关联,要求学生有一定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储备。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社区康复学的定义和内容;重点掌握各类疾病的康复评定及治疗,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
章节
|
教学内容
|
学时
|
第一章
|
社区康复概论
|
0.5
|
第二章
|
社区康复的管理与评估
|
0.5
|
第三章
|
社区康复评定
|
0.5
|
第四章
|
神经系统疾病的社区康复
|
1
|
第五章
|
骨关节疾病的社区康复
|
1
|
第六章
|
内脏疾病的社区康复
|
0.5
|
第七章
|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
|
0.5
|
第八章
|
智力残疾的康复
|
0.5
|
第九章
|
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
|
0.5
|
第十章
|
残疾儿童的筛查与康复
|
0.5
|
第十一章
|
传统康复在社区康复中的运用
|
1
|
第十二章
|
社区常用的康复器材及辅助器具
|
0.5
|
第十三章
|
社区及家族无障碍环境的改造
|
0.5
|
合 计
|
8
|
五、课程考核(理论)
社区康复学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查课程。分数为100分。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一)课堂出勤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二)随堂阶段性理论测验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三)见习考核通过技能考核确定成绩,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 (四)终结性考核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王刚.《社区康复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3月
(二)参考书
[1] 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
[2]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0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一章 社区康复概论
【教学内容】
1 社区、社区康复的概念
2 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及特点
3 社区康复的对象和内容
4 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方法及主要途径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目的要求:掌握社区、社区康复的概念、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及特点。
2 熟悉:社区康复的对象和工作内容。
3 了解: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方法及主要途径。
【重点与难点】
难点: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方法及主要途径。
重点:社区康复的概念、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及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二章 社区康复的管理与评估
【教学内容】
1 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2 社区康复的评估
3 社区康复的调查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2熟悉:熟悉社区康复的评估。
3了解:了解社区康复的调查。
【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区康复的基本模式
难点:社区康复的评估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三章 社区康复评定
【教学内容】
1 社区康复评定的概述
2 生活质量评定
3 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4 生活环境评定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2 熟悉社区康复的评估。
3了解社区康复的调查。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生活质量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环境评定
2 难点:生活质量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环境评定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社区康复
【教学内容】
1 脑卒中的康复
2 颅脑损伤的康复
3 脊髓损伤的康复
4 脑性瘫痪的康复
5 帕金森的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目标、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2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
3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重点与难点】
难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目标、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重点:神经系统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社区康复
【教学内容】
1 颈椎病的康复
2 肩周炎的康复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
4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5 骨性关节炎的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骨关节疾病的康复目标、康复评定、康复治疗。
2 熟悉:骨关节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
3了解:骨关节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重点与难点】
难点:骨关节统疾病的康复目标、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重点:骨关节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骨关节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第六章 内脏疾病的社区康复
【教学内容】
1 冠心病的康复
2 CPOD的康复
3 糖尿病的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内脏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2了解:内脏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内脏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就临床表现。
2)难点:内脏疾病的康复目标、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七章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
【教学内容】
1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的概述
2 社区精神康复服务
3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
4 主要精神疾病的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
2)熟悉:主要精神疾病的康复。
3)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服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主要精神疾病的康复。
难点:社区精神康复的目的、内容、形式及服务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八章 智力残疾的康复
【教学内容】
1 智力残疾的康复的概述
2 康复训练
3 转介服务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熟悉:智力残疾的病因、评定、分级。
了解:智力转介服务。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智力残疾的康复训练。
2)难点:智力残疾的病因、评定、分级。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九章 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
【教学内容】
1 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概述
2 脑瘫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
3 失语症的言语康复
4听力障碍儿童言语康复
5 帕金森病言的语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2)熟悉:言语-语言障碍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评定、治疗、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2)难点: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评定、治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十章 残疾儿童的筛查与康复
【教学内容】
1 残疾儿童的筛查与康复的概述
2 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康复
3 视力障碍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康复
4 脑瘫儿童的早期筛查与康复
5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与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残疾儿童的筛查方法与早期症状;
2)熟悉: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
3)了解:社区残疾儿童早期筛查与康复的工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残疾儿童的筛查方法与早期症状;
2)难点: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原则。社区残疾儿童筛查与康复的工作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十一章 传统康复在社区康复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
3 瘫痪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4 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握传统康复的定义、特色与优势。传统与现代康复的关系。
2)熟悉:瘫痪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3)了解: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传统康复的定义、特色与优势。传统与现代康复的关系。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
2)难点:瘫痪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十二章 社区常用的康复器材及辅助器具
【教学内容】
1 常用训练器材的配备原则
2 康复训练器械的选择和要求
3 康复训练器具的安全使用
4 主要康复训练器材
5 常用辅助器具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的训练器材配备原则、康复训练器械的选择要求、康复训练器具的安全使用。
2) 熟悉:主要康复训练器材。
3)了解:常用辅助器具。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常用的训练器材配备原则、康复训练器械的选择要求、康复训练器具的安全
使用。
2)难点:主要康复训练器材。常用辅助器具。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第十三章 社区及家庭无障碍环境的改造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社区及家庭无障碍环境的改造的评定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无障碍环境改造的标准与方案。
2) 熟悉:社区及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评定。
3)了解:无障碍环境改造的目的与范围。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无障碍环境改造的标准与方案。无障碍环境改造的目的与范围。
2)难点:社区及家庭无障碍改造评定的内容、方法与程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见习项目
|
学时
|
1
|
社区康复管理
|
4
|
2
|
社区康复评定
|
4
|
3
|
神经、运动、精神及内科疾病的社区康复
|
4
|
4
|
传统康复的社区应用
|
4
|
合计
|
16
|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社区康复管理(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1 掌握:目的要求:掌握社区、社区康复的概念、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及特点。
2 熟悉:社区康复的对象和工作内容。
要求:掌握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熟悉社区康复的评估。了解社区康复的调查。
【内容提要】
1 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2 社区康复的评估
3 社区康复的调查
4 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5 社区康复的评估
6 社区康复的调查
见习二:社区康复评定(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1 掌握社区康复的管理与实施。
2 熟悉社区康复的评估。
3了解社区康复的调查。
要求:掌握生活质量评定,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环境评定
【内容提要】
1 社区康复评定的概述
2 生活质量评定
3 社会生活能力评定
4 生活环境评定
见习三 神经、运动、精神及内科疾病的社区康复(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内脏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
2 熟悉社区精神康复服务
3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要求:能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因和病理学特征及主要功能障碍和和常见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的转介服务和康复预防。
【内容提要】
1 脑卒中的康复
2 颅脑损伤的康复
3 脊髓损伤的康复
4 冠心病的康复
5 CPOD的康复
6 糖尿病的康复
7 社区精神康复服务
8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措施
见习四 传统康复的社区应用(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1 掌握:握传统康复的定义、特色与优势。传统与现代康复的关系。
2 熟悉:瘫痪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3 了解: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
要求:能掌握传统康复的定义、特色与优势。传统与现代康复的关系。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瘫痪疾病、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内容提要】
1 概述
2 社区开展传统康复的意义和方式
3 瘫痪疾病的传统康复治疗
4 骨关节疾病的传统康复
(三)成绩考核
社区康复学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查课程,成绩考核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四)实验指导用书
(1)教科书
[1] 王刚.《社区康复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3月
(2)参考书
[1] 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
[2]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0月
执笔人:刘磊
教研室:康复医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