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供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二一年一月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
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独特诊疗方法,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临床辨证,让学生形成以中医脏腑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去,使学生在认识疾病中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及中医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的临床诊疗水平及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
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开展康复治疗活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学习西医诊断及内科基础课之后开设中医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点
2、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3、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包括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
5、中医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6、中医学对发病原因及发病原理的认识
7、诊法: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
8、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病辨证的内容
9、防治原则与治法
10、中医养生、预防、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四、学时分配(理论)
序号
|
教学内容
|
学时
|
1
|
绪 论
|
2
|
2
|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
|
4
|
3
|
第二章:藏象
|
4
|
4
|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
1
|
5
|
第四章:经络
|
1
|
6
|
第六章:病因
|
2
|
7
|
第七章:病机
|
2
|
8
|
第八章:诊法
|
6
|
9
|
第九章:辨证
|
6
|
10
|
第十章:养生与预防
|
1
|
11
|
第十一章:治则
|
1
|
12
|
第十二章:康复与护理
|
1
|
13
|
考试
|
1
|
|
合 计
|
32
|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科目为考查课,期末开卷考试。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括实验用书)
(一)教科书
何建成,潘毅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
(二)参考书
[1] 李德新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张登本主编. 中医学基础[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 季绍良,成肇智主编. 中医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朱文锋主编. 中医诊断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7] 邓铁涛主编. 中医诊断学[M].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七、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了解内容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整体观念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辨证论治的内涵;区别以及症、证、病的含义。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
【教学内容】
阴阳概念、特性、属性划分、相互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说明病理变化、确立指导原则;五行的概念、特性、分类、生克关系;五行学说用以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熟悉内容
一 自然界及人体的阴阳、五行属性归类;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及五行的生克乘侮。
难点:如何运用阴阳的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生克乘侮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如何说明五脏的相互联系以及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
第二章 藏象
【教学内容】
一 藏象学说的内容和特点。
二 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藏象学说的内容。
二 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内容
一 五脏的系统连属。
二 脏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五脏之间的关系。
了解内容
奇恒之腑(脑与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如何理解感悟古代医家对脏腑功能特点的认识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脏器加以分析、比较。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教学内容】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精、气、血、津液的概念;
二 气的生成、生理功能、分布与分类;
三 血的生成,血的功能。
熟悉内容
一 精:精的生成,精的功能及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含义和区别;
二 津液的功能;
了解内容
一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二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 血的运行;
四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的生成、分类、功能,血的生成、运行及相关脏器,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如何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第四章 经络
【教学内容】
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走行规律。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手足、阴阳、脏腑名称 )与分布规律 、 走向和交接规律及表
里关系。
熟悉内容
一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二 经络的作用。
三 奇经八脉的名称分类及任、督二脉的简单循行。
了解内容
一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含义。
二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难点:如何理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
第六章 病因
【教学内容】
探求病因的方法;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疫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和流行因素;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致病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六淫的含义及其与六气的区别。
二 六淫的致病特点。
三 七情的概念、七情的致病特点;
四 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熟悉内容
一 外感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及疫疠的致病特点;
二 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三 痰饮、瘀血的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感六淫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瘀血的证候特点。
难点:痰饮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病机
【教学内容】
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发病形式;基本病机的主要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病机的概念;发病的概念,邪气、正气的概念和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发病形式
熟悉内容
发病原理;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基本病机
了解内容
内生五邪的概念、病机
【重点与难点】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转归及内在表现。
第八章 诊法
【教学内容】
中医四诊的原理与应用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知识及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全身望诊的望神、望色内容,局部望诊的望舌内容。
二 闻诊中听声音内容。
三 问诊中的问寒热、问汗、问疼痛。
四 正常脉象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五 脉诊中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紧、细、涩、促、结、代脉的脉象及主病。
熟悉内容
一 舌诊的临床意义;
二 问诊中问睡眠。
了解内容
一 全身望诊的望形态;
二 局部望诊的望头面、望皮肤、望排出物及望小儿指纹;
三 闻诊中嗅气味内容;
四 问诊中问饮食口味、问二便及问小儿妇女;
五 脉诊的临床意义,洪、濡脉的脉象及主病,相兼脉及主病;
六 按诊。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一 望神、望色、望舌。
二 谵语、郑声、独语、狂语、言蹇的临床特征及主病。
三 不同热型、汗症、疼痛的发病机理及原因。
难点:
一 不同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特征及主病。
二 脉诊主病。
第九章 辨证
【教学内容】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外感病辨证的各型主证及病因病机。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节 八纲辨证
掌握内容
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证候特点;
熟悉内容
一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 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
了解内容
一 八纲之间相互关系。
二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脏腑辨证
掌握内容
一 心气虚、心阳虚证,心血虚、心阴虚证,心血瘀阻证的证候特点;
二 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痰湿阻肺证的证候特点;
三 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胃火炽盛证的证候特点;
四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肝阳上亢证的证候特点;
五 肾阳虚,肾阴虚,肾虚水泛证的证候特点;
六 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证的证候特点。
熟悉内容
一 心火炽盛证的证候特点;
二 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证的证候特点;
三 胃阴虚,食滞胃脘证的证候特点;
四 肝阴虚,肝风内动,肝胆湿热证的证候特点;
五 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证候特点;
六 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证的证候特点。
了解内容
一 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证的证候特点;
二 大肠湿热,大肠液亏,大肠结热证的证候特点;
三 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阳虚证的证候特点;
四 寒凝肝脉,胆郁痰扰证的证候特点;
五 膀胱湿热证的证候特点;
六 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证的证候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八纲各证的证候特点;心气虚、心阳虚证,心血虚、心阴虚证,心血瘀阻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肝气郁结,肝血虚,肝阳上亢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肾阳虚,肾阴虚证的证候特点;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证各自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难点:
八纲各证的鉴别要点;心火炽盛与痰火扰心证的区别与联系;肺阴虚与燥邪犯肺证的区别与联系;脾气虚、脾阳虚与脾气下陷证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肝风内动的病理机制;如何理解“久病及肾”与“久病多虚”;如何运用整体观念来理解脏腑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章 养生与预防
【教学内容】
养生的意义;养生的基本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一 、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
熟悉内容
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
了解内容
养生的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 、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
难点:既病防变
第十一章 治则
【教学内容】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基本治则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基本治则
熟悉内容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了解内容
治则与治法
【重点与难点】
扶正祛邪、标本先后、调整阴阳、正治与反治、三因制宜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 康复与护理
【教学内容】
康复的基本原則 、常用的康复方法 、 护理的辨证施护及综合护理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容
常用的康复方法
熟悉内容
康复的基本原則
了解内容
护理的辨证施护及综合护理
【重点与难点】
常用的康复方法和康复的基本原則
八、实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实习项目
|
学时
|
1
|
经络: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循行分布
|
4
|
2
|
诊法:望闻问切四诊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
4
|
合 计
|
8
|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经络(4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常用腧穴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委中、涌泉、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百会、印堂、中极、关元、气海、膻中的定位及针刺方法。
熟悉艾灸、拔罐操作手法。
了解腧穴的分类及主治规律。
【内容提要】
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定位法,常用腧穴的分类及主治规律,常用刺灸方法,以及拔罐方法。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经络基本知识(1学时):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走行及分布规律,腧穴定位(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委中、涌泉、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百会、印堂、中极、关元、气海、膻中)。
2、针刺和艾灸(2学时):针刺包括认识针具,针具消毒,毫针刺法的练习,患者体位的选择,针刺方法包括进针法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行针手法,留针与出针,针刺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艾灸包括灸的分类,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刮痧、拔罐及考核(1学时):刮痧用具,操作方法。罐的分类,罐的吸附方法,拔罐方法,起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本次实习课的内容进行考核。
见习二:四诊(4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望诊和切诊的基本知识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基本知识。
了解闻诊的基本知识(闻诊可不讲)。
【内容提要】
望诊中神、色、形态及舌诊中的望舌质与望舌苔;闻诊中的听声音与嗅气味 ;问诊的主要内容;脉诊中正常脉象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中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紧、细、涩、促、结、代脉的脉象特征。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望诊部分(1学时):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舌质舌苔。
2、问诊部分(1学时):通过具体病例来掌握中医问诊方法,具体病例如下:感冒、咳嗽、头痛、胸痹、胃痛、消渴、水肿、泄泻、痹证、痛经。(选取三个病证来见习)。
3、脉诊部分(2学时):脉诊部分分两组练习,一组用脉诊仪练习,一组学生互相体验,两组交替进行,掌握脉诊的基本知识、方法及常见脉形。同时书写见习心得。
(三)成绩考核
书写一份实习报告。
(四)指导用书
(一) 教科书
[1]范恒主编.《中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二) 参考书
[1] 李德新主编.《实用中医基础学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2]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王华主编.《针灸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4] 东贵荣主编.《刺法灸法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 高树中主编.《针灸治疗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三)实习指导用书
1. 教科书
何建成,潘毅主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
2. 参考书
[1] 李德新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邓铁涛主编. 中医诊断学[M]. 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