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育教学版
诊断学教学大纲
2021-05-28

 《诊断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麻醉、影像、口腔、预防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一六年六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口腔、预防专业

总学时:76     理论学时:44      实践学时:32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诊断学是研究和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采集与诊断疾病有关的全部临床资料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为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根据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设置诊断学总学时数为76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4学时,实践课32学时。

相关课程的衔接

在先学习医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课程后,进入临床学习前的医学学习的基础课。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诊断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症状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掌握体格检查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报告的分析,结合病史综合分析,概括诊断,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作出诊断。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分配(理论)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1篇第13

发热、水肿

2

1篇第45

咳嗽、咳痰、咳血

2

1篇第68

胸痛、呼吸困难、

2

1篇第121314

呕血、便血、腹痛

2

1篇第1731

黄疸、意识障碍

2

12022

血尿、少尿、无尿与多尿

2

1篇第3

问诊方法与技巧、

3篇第5章第3

肺及胸膜

6

3篇第5章第56

心脏及血管

8

5篇第6

腹部

6

5篇第1

心电图

6

3篇第34

一般检查头、颈

2

3篇第89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

2

6篇、第7

病历书写、疾病诊断步骤与思维

2

 

合计

44

五、课程考核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

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3、实验报告或实习病例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5%

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万学红 卢雪峰主编.《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二)参考书

 [1] 万学红 卢雪峰主编.《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2] 张振强 常征辉主编.《诊断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201511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1篇 常见症状

1节 发热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3节 水肿

【教学内容】

(一)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二) 水肿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三) 全身性水肿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其他原因的水肿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熟悉水肿的的发病机制。

了解水肿的伴随症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难点:水肿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4节 咳嗽与咳痰

【教学内容】

(一) 咳嗽、咳痰的概念与病因

(二) 临床表现、咳嗽的的性质、时间、规律、音色,痰的性质与痰量

(三)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咳嗽、咳痰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熟悉咳嗽、咳痰的伴随症状

了解咳嗽、咳痰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

难点:痰的性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5节 咯血

【教学内容】

(一) 咯血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二) 咯血的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额性状

(三)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四) 咯血的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咯血的临床表现、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熟悉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了解咯血的概念、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咯血的临床表现、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难点:咯血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6节 胸痛

【教学内容】

(一) 胸痛的病因:胸壁疾病、心血管疾病、纵膈疾病

(二) 胸痛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胸痛的部位、性状、影响胸痛的因素、疼痛的持续时间

(三) 胸痛的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胸痛的病因、临床表现。

熟悉胸痛的概念、伴随症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胸痛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难点:胸痛的病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8节 呼吸困难

【教学内容】

(一) 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血源性及神经源性呼吸困难

(三)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呼吸困难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熟悉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

难点: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10节 恶性与呕吐

【教学内容】

(一) 恶性、呕吐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放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障碍性呕吐、精神性呕吐

(二) 临床表现:呕吐时间、特点、呕吐物性质、呕吐与进食的关系、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呕吐的临床表现。

熟悉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恶性、呕吐的临床表现。

难点:呕吐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12节 呕血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13节 便血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14节 腹痛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17节 黄疸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20节 血尿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发生机制

(二)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三) 发热的临床表现、常见热型与临床意义

(四)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病因、各种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的病因、常见热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难点: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22节 少尿、无尿与多尿

【教学内容】

(一) 发热的概念 、病因、发生机制

(二)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少尿、无尿的概念及伴随症状。

熟悉少尿、无尿的病因。

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少尿无尿的概念。

难点:少尿、无尿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31节 意识障碍

【教学内容】

(一) 意识障碍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 临床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瞻望

(三) 伴随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意识障碍的程度与病因。

熟悉意识障碍的概念、伴随症状。

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意识障碍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难点:意识障碍的病因与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3篇 体格检查

2章 一般检查

3章 头部检查

【教学内容】

(一) 头颅检查

(二) 颜面器官:眼、耳、鼻、口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三) 腮腺检查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头部检查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头颅检查的临床意义及腮腺检查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握头部检查的临床意义

难点:头部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4章 颈部

【教学内容】

(一) 颈部外形与分区

(二) 颈部姿势与运动

(三) 颈部包块检查

(四) 颈部血管检查:静脉、动脉

(五) 甲状腺检查:检查法、肿大程度、肿大的临床意义

(六) 气管检查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颈部血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熟悉 颈部包块检查,颈部分区

了解 颈部外形,姿势运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5章 胸部检查

【教学内容】

(一) 胸壁、胸廓与乳房

1.     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     胸廓检查:正常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3.     乳房:视诊、触诊的方法

(二) 肺和胸膜

1.     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等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     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及语颤异常的临床意义。胸膜摩擦感临床意义。

3.     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叩诊与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及正常叩诊音的分布范围;

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及其移动度的叩诊法、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     听诊:

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听诊特点及分布。

     病理性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其临床意义。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啰音:哨笛声、鼾音。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异常时的临床意义。

(三)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肺气肿。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检查胸廓及肺部时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熟悉 常见的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二)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

(一)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难点:叩诊、听诊方法的应用

 5、6、7节  心脏、血管检查

【教学内容】

心脏

(一) 视诊

1.     心前区外形。

2.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     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 触诊

1.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     震颤的产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 叩诊

1.     心脏叩诊方法及顺序。

2.     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     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 听诊

1.     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     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     心率与心律。

4.     心音的变化。

(1)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3) 舒张期奔马律的临床意义

(4) 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5.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分析杂音的注意点: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 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各瓣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6.     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血管

(一) 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 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 水冲脉、奇脉及交替脉的触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 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五) 血管杂音、枪击音及Duroziez双重杂音。

(六)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七) 正常血压、高血压、低血压诊断标准

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心脏浊音界的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3)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各辨膜听诊区杂音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的辨别。

5)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6)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7)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周围血管体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心脏各种震颤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正常心界的范围、心界变化及临床意义。
        3)各个心音的组成、听诊特点、临床意义;熟悉第二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种类、常见原因、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4)心脏杂音的常见原因、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5)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临床意义。
        6)周围血管征的常见原因、产生机制、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难点:第一、二心音的鉴别,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六章  腹部

【教学内容】

(一)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四区法、九区法、七区法)

(二) 腹部检查

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其他情况

触诊:

1.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深部触诊(深压、冲击触诊、双手触诊等)

2.     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包块、脏器(肝、胆、脾、肾)的触诊、液波震颤、振水音。

叩诊:腹部叩诊、肝及胆囊叩诊、胃泡鼓音区及脾叩诊、肋脊角叩痛、移动性浊音及膀胱叩诊

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

(三)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包块等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腹部检查方法,熟练掌握肝脏、脾脏的触诊

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明确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视诊:腹部的体表标志和分区,外形,腹壁静脉;触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触诊方法和描述;叩诊:肝脾浊音界,肾区叩痛,膀胱叩诊,移动性浊音的叩诊;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肝脾肿大的常见原因。

 难点:肝脾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8章 脊柱与四肢

【教学内容】

(一) 脊柱:正常弯曲度、畸形、、活动度、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二) 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特别检查浮髌现象),下肢静脉曲张,重点杵状指、匙状甲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脊柱、四肢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杵状指、匙状甲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9章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内容】

(一) 简要讲授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自学)。

(二) 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     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反射、肛门反射。

2.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

(三) 病理反射

1.     锥体束征。

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Gordon征、Gorda征、踝阵挛及髌阵挛

2.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3.     Lasegue征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既难点: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阳性时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6篇 病历书写

【教学内容】

(一) 病历的重要性。

(二)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三) 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断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必须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书写病历,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体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既难点:病历书写的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幻灯片、多媒体及板书

5篇第1章 心电图

【教学内容】

(一)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1.     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2.     心电图的基本概念与心电产生原理。

3.     心电图导联与描记方法。

(二) 正常心电图波段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P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2.     P-R间期(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3.    QRS波群(命名、形态与主波方向、时间、振幅)

4.    ST段(时间、振幅)

5.    T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6.    U波(方向、振幅)

7.    Q-T间期(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8.    心电轴(概念、判断方法、临床意义)

9.    心率的计算

(三) 心房、心室肥大: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双房肥大、左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双侧心室肥大。

(四)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典型心绞痛与变异性心绞痛的心电图变化。

(五) 心肌梗死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改变。

(1) 缺血性T波演变。

(2) 损伤性ST段改变。

(3) 坏死性Q波形成与发展。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或/及传导阻滞。

2.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和分期(结合临床)。

3.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4.     右心室梗死及非Q波型梗死。

(六) 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窦性停搏)。

2.     期前收缩(房性、室性、交界性)。

3.     心房颤动

(七) 传导异常

1.     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Ⅰ型与Ⅱ型、高度及Ⅲ度)。

2.     室内传导阻滞(右束支、左束支、左前分支及双支)。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心电产生原理及常用导联

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

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及难点: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各种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心房纤颤的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7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   初步诊断的验证与修正。

(三)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误区。

(四)   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教学基本要求】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讲授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诊断疾病的综合分析,

判断推理能力。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及难点:诊断步骤及思维方法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1

基本检查法

4

2

头、颈、体表标志线

4

3

肺部查体

4

4

心脏查体

4

5

腹部查体

4

6

心电图

4

7

问诊、病历书写

4

8

PBL(带教老师自选病历,以三大系统为主)

4

 

合计

32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基本检查法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一)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二) 熟悉一般检查的顺序、内容和方法,认识其正常状态和特征。

(三) 了解常见的异常状态及其临床意义。

(四) 掌握皮肤及淋巴结的检查内容及方法。

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检查,重点触诊及叩诊;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重点为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内容提要】

(一) 基本方法:掌握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熟悉触诊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掌握叩诊音—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的特点及意义;熟悉视诊、听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嗅诊在诊断特殊疾病的临床意义。

(二) 全身状态:性别、年龄、生命征等

1.     体温:体温计的辨别、读数 (示教) 测体温的三种方法及正常值

2.     呼吸、脉搏、血压在各章节中分别讲解

3.     发育:判断方法及记录

4.     营养:判断方法及记录

5.     神志:意识障碍的分度:清醒、嗜睡、模糊、谵妄、昏睡、昏迷等

6.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体位的定义(分别举例)

7.    表情与面容:健康面容、急性病容、慢性病容、肝病病容、贫血面容、甲亢面容、二尖瓣面容、伤寒面容、满月面容、肾病面容、粘液性水肿面容等。表情如安静、烦躁、愉快、痛苦、谈漠、激动、惊愕等。

8.     步态:如步态自然、蹒跚步态、慌张步态、醉酒步态等。

(三) 皮肤和粘膜:

1.     颜色(发红、苍白、发绀、黄染、色素沉着或脱失)

2.     湿度:正常、湿润、干燥。重点冷汗、盗汗。

3.     弹性:检查部位、方法及临床意义。

4.     皮疹:注意有无。如有则注意其类型包括斑疹,玫瑰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

5.     皮下出血:出血点、紫癜、瘀班、血肿的大小区别。出血点与皮疹的区别

6.     蜘蛛痣与肝掌:重点蜘蛛痣的检查方法 、常见部位及临床意义

7.     毛发分布:正常,增多,稀少。

8.     水肿:分度-轻度、中度、重度。水肿的检查方法。

9.     癜痕、皮下结节等。

(四) 淋巴结:依序检查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  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胭窝等部位之淋巴结,注重检查手法。肿大时应记录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瘘管、疤痕、红肿等

见习二:头、颈、体表标志线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一) 熟悉头颈部检查的顺序、内容和方法,认识其正常状态和特征。

(二) 了解头颈部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要求: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了解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重点眼、颈部血管、甲状腺及气管的检查方法。

【内容提要】

(一) 头部及其器官

1.     头颅:形状(正常或畸形)、大小(正常、小颅、巨颅)、压痛、肿块、不自主运动。

2.     头皮和头发:清洁、疤痕、压痛、头发的颜色、光泽、量及其分布。

3.     眼:眉毛、眼睑、眼球、结合膜、巩膜、角膜、虹膜、瞳孔(形状、大小、两侧是否等圆、等大、对光反射、集合反射)、晶体有无混浊。重点翻眼睑方法(教师示教),眼球的运动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集合反射的检查方法。

4.     耳:耳廓外形、外耳道分泌或出血、溢液、乳突有无压痛、听力。

5.     鼻:外形、鼻翼扇动、分泌物、中隔偏曲或穿孔、鼻窦。重点鼻窦的检查方法。

6.     口腔:口唇、口腔粘膜溃疡出血点及出疹、牙齿 (形状异常、龋齿、义齿、齿龈红肿、溢浓、出血、沿线)、舌、扁桃体 (大小、颜色、渗出物、假膜)、咽(充血、分泌物滤泡)、口腔有无特殊之气味。重点扁桃体的检查方法及内容。

(二) 颈部:颈部外形、软硬度 (有无强直及转动障碍)、颈动静脉异常搏动、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 (正中或向左、向右偏移)、甲状腺 (若肿大,应记录大小、对称性、表面情况、压痛、硬度、有无硬结、有无震颤及血管杂音)。重点颈静脉怒张、气管、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见习三:肺部查体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一) 认识胸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正常胸廓外形和呼吸运动。

(二) 掌握语颤检查方法及认识正常语颤的特征。

(三) 掌握肺部的叩诊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辨认清音、浊音、实音、鼓音,掌握正常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测定。

(四) 初步掌握肺部听诊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辨认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性呼吸音、混合性呼吸音及听觉语音的特征及正常分布。

(五) 掌握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要求:熟练掌握胸廓、肺部的检查方法和顺序,重点要求掌握语颤及比较叩诊的操作及手法;了解正常体征的临床意义;辨别各种叩诊音,并通过相互检查,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熟练掌握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异常呼吸音和啰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提要】

(一) 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 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乳房的检查。

(三) 肺部的检查(正常):

1.     视诊: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     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廓语颤的特点。

3.     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4.     听诊:听诊的注意事项及检查顺序。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 肺部的检查(异常)

1.     问诊 询问起病的表现及经过,有无发热、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的表现及性质(参阅《诊断学》的症状学及问诊)。

2.     视诊 :一般情况:体位、发绀、杆状指(趾)。

异常胸廓: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

呼吸运动改变:呼吸形式、频率、节律异常、呼吸困难、鼻翼扇动。

3.     触诊:

气管位置触诊(正中、偏向左侧或右侧)。

        胸廓触诊

(1) 胸壁有否压痛,疼痛的部位及范围。

(2) 语颤检查(在两侧对称部位互相比较):两侧强度是否一致,有否一侧 或局部语颤增强,减弱或消失。

(3) 胸膜摩擦感。

(4) 皮下气肿之捻发感。

4.     叩诊:认识病理叩诊音——浊音、实音、鼓音、过清音。叩出肺上界、肺下界以及肺下缘移动度。

5.     听诊: 认识下列几种病态呼吸音及罗音:

(1) 呼吸音增强、减弱或消失

(2)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 支气管呼吸音

(4) 干性罗音和湿性罗音,捻发音、胸膜摩擦音。

(五) 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     大叶性肺炎

2.     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3.     支气管哮喘

4.     胸腔积液

5.     气胸

见习四:心脏查体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一) 初步掌握心脏望、触、叩、听诊的检查法,并了解其正常体征与生理变异。

(二) 掌握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强弱、性质和范围。

(三) 掌握心脏相对浊音界的叩诊方法。

(四) 初步掌握心脏听诊方法,正常各瓣膜听诊区位置及心音的性质、强度、节律、 频率。掌握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五) 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并能区别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及连续性杂音。了解常见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

要求:能比较准确的叩出心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异常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及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提要】

(一) 心脏检查(正常)

1.     视诊: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露出胸部,面对光线观察下列内容:

(1) 心前区隆起: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无隆起或下陷。

(2) 心尖搏动:注意其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频律有无异常改变。

(3) 观察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2.     触诊

(1) 体位:被检查者应取坐位、仰卧位或半卧位,身体勿倾斜,以免影响心脏正常位置。

(2) 方法:用全掌心、手掌尺侧或指尖触诊,触诊时压力要适当,以免影响检查效果。

(3) 内容: 心尖搏动:互相验证望诊所见的位置,搏动的强度。触诊各瓣膜区有无震颤及心前区有无心包摩擦感。

3.     叩诊:通过叩诊可确定心脏的大小,形状及在胸腔内的位置,叩诊是判断心脏是否有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 体位:被检查者应取仰卧位或坐位,作平静呼吸。

(2) 方法:用指指叩诊法,叩诊时叩诊板指的位置与心脏边缘平行,从外向内、自下而上顺序时行叩诊。采取轻叩诊

(3) 次序:心右界叩诊,先叩出肝浊音界,在肝浊音界上一肋间进行叩诊,依次自下而上叩至第二肋间止,如叩诊是清音,叩至胸骨右缘止。心左界叩诊,先触诊确定心尖搏动位置,在心尖搏动外1~2厘米开始叩诊,叩出清音转变为浊音的分界点,以笔标记之。自下而上叩至第二肋间止。应沿肋间隙由外向内进行叩诊。

4.     听诊:

(1) 体位: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2) 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听诊区、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脉动脉瓣听诊区、 三尖瓣听诊区。

(3)  听诊内容;包括心律、心率、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准确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二) 心脏检查(异常)

1.     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

2.     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3.     叩诊:心脏浊音界的病理变化:①心脏本身因素、②心外因素。

4.     听诊:

(1) 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喷射音。

(2) 心脏杂音:必须细心地确定杂音出现的时期、最响的部位、强度、性质、传导方向和杂音与呼吸运动及体位的关系。最后根据上述特征判其临床意义。

生理性杂音:  

二尖瓣杂音: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杂音: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先天性心脏病杂音: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

(3) 心包摩擦音  

(4)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二联律、房颤。

(三) 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     二尖瓣狭窄

2.     二尖瓣关闭不全

3.     主动脉瓣狭窄

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     心包积液

6.     心力衰竭

见习五:腹部查体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掌握腹部的检查顺序,掌握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的基本内容和检查方法,熟悉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器的解剖对应关系。

掌握腹部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重点肝脾的触叩诊及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

要求:掌握腹部的检查顺序,掌握腹部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的基本内容和检查方法,重点掌握肝脾的触诊及叩诊。掌握腹部异常体征及临床意义

【内容提要】

(一) 腹部检查(正常)

1.     腹部分区:四区法、九区法、七区法,与各区所包含的脏器。

2.     视诊: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皮肤情况等

3.     触诊:

(1) 病人的体位:直立体位、仰卧体位、右侧卧位

(2) 医生的位置:医生置于病人之右侧

(3) 触诊时注意事项:

(4) 腹部触诊的内容包括:

1) 腹肌紧张或痉挛。

2) 压痛点:包括墨菲氏(Murphy)征。(又叫胆囊点)、麦氏点(McBurney)(又称阑尾点)、输尿管上段点、输尿管中段点、肋脊点、肋腰点。

3) 脏器触诊:肝、脾、肾、胆囊、膀胱。特别是要掌握肝脏和脾脏、肾脏触诊法。

4) 腹部包块、液波震颤、振水音。

4.     叩诊:

(1) 叩诊腹部各个脏器的部位,注意肝、脾的界线。

(2) 移动性浊音。

5.     听诊: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二) 腹部(异常):

1.     视诊:腹部膨隆、舟状腹、胃肠蠕动波、腹壁有无静脉曲张检查方法及血流方向、黄疸等。

2.      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压痛点、反跳痛、肝脾肾的触诊、腹部肿块、液波震颤、振水音。

3.     叩诊:移动性浊音,肝脾浊音界叩诊等。

4.     听诊:肠鸣音异常,血管杂音等。

(三) 掌握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     消化性溃疡

2.     急性腹膜炎

3.     肝硬化

4.     急性阑尾炎

5.     肠梗阻

6.     腹部肿块

见习六:心电图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一) 初步掌握心电图的描记方法;

(二) 掌握心电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三) 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及临床检查正常值;

(四) 掌握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要求: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正常值;掌握心电图的阅读及分析方法;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方法。掌握早搏、心房纤颤、心肌梗死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熟悉房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内容提要】

(一) 教师示教心电图机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心电图常用的导联标准导联Ⅰ、Ⅱ、Ⅲ,单压肢导联aVR、aVL、aVF, 胸导联V1V2V3V4V5V6,共十二个导联及其连接方法,然后学生练习。

(二) 心电图纸的组成

1.     上下距离代表电压,当输入定准电压为1毫伏使曲线移位10毫米时,每小格(1mm)为0.1毫伏(mv)。

2.      横距代表时间,当心电图纸移动的速度为每秒25毫米时,每一小格(1mm)为  0.04秒

(三) 各波、段、间期的测量:电压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

(四) 正常心电图波段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1.     P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2.     P-R间期(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3.     QRS波群(命名、形态与主波方向、时间、振幅)

4.     ST段(时间、振幅)

5.     T波(形态、方向、时间、振幅)

6.     U波(方向、振幅)

7.     Q-T间期(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8.     心电轴(概念、判断方法、临床意义)

9.     心率的计算

(五) 心房、心室肥大: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双房肥大、左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双侧心室肥大。

(六)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典型心绞痛与变异性心绞痛的心电图变化。

(七) 心肌梗死:

1.     特征性改变: 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坏死型改变:病理性 Q 波或 QS 波;

缺血型改变: T 波倒置

2.     定位诊断

(八) 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窦性停搏)。

2.     期前收缩(房性、室性、交界性)。

3.     心房颤动

4.     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Ⅰ型与Ⅱ型、高度及Ⅲ度)。

见习七:问诊、病历书写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

(一) 初步掌握病史询问,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其它有关资料的采集。

(二) 掌握住院病历书写的格式和方法,认真独立的编写出格式正确、字迹清楚、文字通顺、符合实际的住院病历。

(三)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及诊断综合分析能力,了解诊断步骤。

(四) 考核

要求:初步掌握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掌握病历书写格式、方法及内容。

【内容提要】

(一) 详细询问病史。

(二) 完整体格检查。

(三) 每人按格式书写一份详细病历。

(四) 根据采集所得有关资料加以分析,作出完整诊断。

(五) 考核

见习八:PBL(带教老师自选病历,以三大系统为主) 4学时)

【目的与要求】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对诊断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要求:掌握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内容提要】

(一)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二) 初步诊断的验证与修正。

(三)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误区。

(四) 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三)成绩考核

     通过技能考核、实验报告确定成绩

   (四)指导用书

     (一)教科书

      [1]万学红 卢雪峰.《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二)参考书

  [1] 同上

执笔人:金捷萍 郭莲怡 李艳荣           教研室:诊断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

相关新闻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X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