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育教学版
内科学教学大纲
2021-05-28

《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含英文班)、麻醉、影像专业使用)

辽宁医学院·教务处

○一五
《内科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供临床医学(含英文班)、麻醉、影像专业

总学时:170       其中理论学时:106     实践学时:64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且与许多基础和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它涉及面广,可分为多个专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其内容对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实践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内科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由于卫生部规划教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科学着重于上述系统疾病的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学好内科学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为日后医疗、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应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医学是所有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与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有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诊断学是医生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的最基本依据的科学,是内科诊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技能与知识;药理学是疾病治疗学的基础学科。

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等为内科诊断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临床其他各学科专业与内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些传染病神经病甚至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可以被误诊为内科疾病,内科疾病也可与外科、妇产科等疾病相互转化或伴发。全面系统的医学知识对内科学及临床各学科都是重要的。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内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方法及病志书写的基本方法。

3.了解内科常用辅助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如: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超声等

4.了解内科各学科的新进展,

四、学时分配(理论)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1

第二篇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

2

2

第二篇第章第一节:肺炎

3

3

第二篇第章第四节:肺脓肿

1

4

第二篇第章:肺结核

3

  5

第二篇第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6

第二篇第章:支气管哮喘

2

7

第二篇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2

8

第二篇十二第一节:胸腔积液

1

9

第二篇第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

 10

第二篇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2

11

第三篇第二章:心力衰竭

3

 12

第三篇第三章:心律失常

4

 13

第三篇第四章第二、三节:冠心病、心绞痛

2

14

第三篇第四章第四节:心肌梗死

2

 15

第三篇第五章:高血压

2

 16

第三篇第六章第一 二 三节:心肌病

3

 17

第三篇第六章第四节:心肌炎

2

18

第三篇第八章:心脏瓣膜病

1

19

第三篇第九章:心包疾病

1

20

第三篇第十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2

21

第四篇第四章:急慢性胃炎

2

22

第四篇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3

23

第四篇第七章: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2

24

第四篇第八章第一节:溃疡性结肠炎

2

25

第四篇第十四章:肝硬化

3

26

第四篇第十五章:原发性肝癌

2

27

第四篇第十六章:肝性脑病

2

28

第四篇第十七章第一节:急性胰腺炎

2

29

第五篇第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1

 

第五篇第二章:肾小球疾病概述

1

 

第五篇第三章、第五章:肾小球肾炎、IgA肾病

2

30

第五篇第四章:肾病综合症

2

31

第六章第二节:糖尿病肾病

1

32

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

1

33

第五篇第八章:尿路感染

2

34

第五篇第十三章:慢性肾衰竭

2

35

第六篇第二章:贫血概述

1

36

第六篇第三章:缺铁性贫血

2

37

第六篇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

1

38

第六篇第六章:溶血性贫血

2

39

第六篇第九章:白血病

2

40

第六篇第十章:淋巴瘤

2

41

第六篇第十五章:出血性疾病概述

2

42

第六篇第十七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43

第六篇第十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44

第七篇第一章: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总论

1

45

第七篇第九章:甲状腺功能亢进

3

46

第七篇第十三章:库兴综合征

2

47

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糖尿病

4

48

第八篇第一章: 风湿性疾病总论

2

49

第八篇第三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

2

50

第八篇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

2

52

第十篇第二章第一节:中毒总论

1

53

第九篇第二章第二节:有机磷中毒

2

54

第九篇第二章第六节:CO中毒

1

合计

 106

 五、课程考核(理论)

  内科学理论考试在课程期中及结束后进行:实行闭卷笔试,考题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科书

[1] 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3月第8版

(二)参考书

[1]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3版

[2] 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3] 王海燕  《肾脏病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9月

[4] 张之南  《血液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9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1.认识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呼吸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3.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意义和近代诊断方法及防治展望。

【教学基本要求】

1.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的方法。依据临床治疗的规程,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的特点、症状特征、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有关项目。

2.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与易感因素。

3.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概要及展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的方法。

 肺部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肺炎概述

第二、三节 细菌性肺炎

【教学内容】  

1. 肺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 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 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肺炎的治疗及预防。

5.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肺炎球菌肺炎

2) 葡萄球菌肺炎

3) 支原体肺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2.熟悉:

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3.了解:

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难点

1.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第四节  肺脓肿

【教学内容】  

1.定义。

2.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强调吸入性肺脓肿好发部位,掌握肺脓肿的类型。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细菌培养,血像,X线检查特点,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及预防:控制感染、体位引流及手术治疗。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诱因,加强护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脓肿定义、分类、吸入性肺脓肿好发部位以及肺脓肿的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2.熟悉肺脓肿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演变、鉴别诊断及手术疗法的适应症。

3.了解肺脓肿的手术疗法的适应症、中医药治疗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肺脓肿根据感染途径分类、吸入性肺脓肿好发部位及肺脓肿的类型,肺脓肿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首选抗生素。

难点: 肺脓肿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

 肺结核

【教学内容】

1.肺结核的流行病学。

2.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

3.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4.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5.肺结核的病理:渗出、增生、变质。

6.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呼吸道症状及体征。

7.肺结核的诊断:按临床表现、痰菌检查、X线胸片可诊断,按病灶性质,是否排菌、确定其活动性。

8.肺结核的鉴别诊断要点:与肺癌、肺炎、支扩、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及其它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9.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2)化疗方法;(3)化疗方案

10大咯血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结核播散途径;我国的结核病分类法;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肺结核病因和发病原理;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常用化疗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3.了解肺结核流行病学;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核病分类和诊断要点,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病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与副作用。

难点: 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的关系;统一标准化疗方案。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教学内容】

1.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

2.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其他。

3.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

4.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体征:干湿啰音

5.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特发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

6.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原则及预防。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因: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其他。发病机制:炎症机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其他。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肺功能

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

体征:肺气肿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检查:肺功能,胸部x线,血气

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持续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

根据肺功能诊断及分级。

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哮喘;其他引起慢性咳嗽、咳痰的疾病;其他引起劳力性气促的疾病;其他原因所致的呼吸气腔扩大。

1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及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诊断分期要点。

2.掌握COPD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分期和分级、辅助检查及并发症。

3.熟悉COPD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了解COPD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COPD概念、 COPD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COPD并发症、长期家庭氧疗指征。

难点: COPD的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

【教学内容】

1.支气管哮喘概述

2.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2)发病机制: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

4.支气管哮喘的病理

5.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

1)症状: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

2)体征: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6.支气管哮喘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痰液检查;(2)肺功能检查;(3)胸部X线/CT检查;

4)特异性变应原检测;(5)动脉血气分析。

7.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1)诊断标准

2)哮喘的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8.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

1)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上气道阻塞;

4)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

9.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症

10.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1)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2)药物治疗:药物分类和作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免疫疗法

11.哮喘的教育管理

12.哮喘的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3.熟悉支气管哮喘的概述、病因、鉴别诊断、并发症、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

4.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原则、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治疗原则及治疗哮喘药

      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难点: 支气管哮喘的肺功能检查、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支气管哮喘与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

      困难鉴别要点、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教学内容】

1.肺癌的流行病学。

2.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

3.肺癌的病理和分类。(1)解剖分型:中央型和周围型 (2)组织学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未分化癌。

4.肺癌的临床分期:TNM分期。

5.肺癌的临床表现。1)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刺激性干咳,痰血或咯血,气短或喘鸣,发热,体重下降;(2)肺外胸内扩展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咽下困难,胸水,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肺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胸外表现: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促性腺激素等

6肺癌的影像学及其他检查。(1)胸部X线影像学检查(2)磁共振显像;(3)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5)痰脱落细胞检查;(6)支气管纤维镜检查;(7)针吸细胞学检查;(8)纵隔镜检查;(9)胸腔镜检查;(10)其他细胞和病理检查;(11)开胸活检;(12)肿瘤标志物检查

7.肺癌的诊断:强调早期诊断及危险因素的筛查

8.肺癌的鉴别诊断:肺结核、肺炎、肺脓肿、纵隔淋巴瘤、肺部良性肿瘤及结核性胸膜炎。

9.肺癌的治疗:一、非小细胞癌(1)局部病变1)手术;非小细胞癌:I~IIIa期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根治性放疗3)根治性综合治疗2)播散性病变 二、小细胞癌:化疗、放疗及综合治疗;三、生物反应调节剂;四、中医药治疗

10.肺癌的预防及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癌的病理和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肺癌的病因和辅助检查。

3了解肺癌的临床分期和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肺癌的分类,肺癌的早期诊断线索,肺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 肺癌的临床分期。

第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教学内容】

1.肺动脉高压的定义、诊断标准、分类及分度。

2.肺源性心脏病定义及分类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4)其它。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功能性因素-关键作用,解剖学因素,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2)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3)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症状、体征。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2)右心衰竭。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X线检查;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气分析。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慢性肺或其他胸肺疾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1)肺性脑病; (2)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心律失常; (4)休克; (5)消化道出血;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深静脉血栓形成。

1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

(1) 肺心功能代偿期:中西结合综合措施,延缓基础支气管、肺疾病的进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感染 (2)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1)控制感染;2)控制呼吸衰竭;3)控制心力衰竭 4)防治并发症;5)护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2、了解肺源性心脏病定义及分类、

3、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防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X线、心电图的诊断依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及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难点: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十二 胸腔积液

【教学内容】

1.胸腔积液的概述

2.胸水循环机制

3.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2)胸膜通透性增加;

3)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4)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

5)损伤;(6)医源性。

4.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1)症状;(2)体征。

5.胸腔积液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诊断性胸腔穿刺和胸水检查;(2)X线和核素检查;(3)超声波检查;

4)胸膜活检;(5)胸腔镜或开胸活检;(6)支气管镜。

6.胸腔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确定有无胸腔积液;(2)区别漏出液和渗出液;(3)寻找胸腔积液的病因。

7.胸腔积液的治疗

(1)结核性胸膜炎: 1)一般治疗; 2)抽液治疗; 3)抗结核治疗;4)糖皮质激素。

(2)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

(3)恶性胸腔积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胸腔穿刺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2.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3.了解胸水循环机制、类肺炎性胸腔积液、脓胸及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

难点:胸腔积液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定义。

2.呼吸衰竭的病因:气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病变,心脏疾病,胸廓及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病变。

3.呼吸衰竭的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按发病机制分为肺衰竭和泵衰竭

4.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肺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氧耗量增加。2)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肾功能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5.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6.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发绀。(3)精神神经症状。(4)循环系统表现。(4)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7.呼吸衰竭的诊断。(1)诊断:原发疾病、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血气分析项目(主要有PaO2  PaCO2PH 、BE、HCO3)和氧合功能(Sa02的正常值和意义。

8.呼吸衰竭的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2)氧疗:原则、浓度和吸氧装置。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机械通气的并发症。4)病因治疗。5)一般支持疗法。 6)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呼吸运动产生的机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2.掌握呼吸衰竭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呼吸衰竭的定义、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呼吸衰竭Ⅱ型的氧疗原则。

2难点: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判断及其意义。

                                                柴文戍  陆思静 刘忠 郭莹  单丽娜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章  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

概述:

1. 心力衰竭定义

2心力衰竭病因:1)基本病因;2)诱发因素

3心力衰竭病理生理:1)代偿机制:;2)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

4. 心力衰竭的类型:

5.心功能分级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1.流行病学

2.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3)全心衰竭:常以一侧为主。

3.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

4.诊断:病史,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内容: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心功能分级。

5.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

6.治疗: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3)药物治疗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5)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1.概述:急性左室功能不全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2.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穿孔、血压急剧升高、严重心律失常等。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快、第一心音弱,有舒张早期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和哮鸣音、血压下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5.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6.治疗:坐位、吸氧、镇静剂、吗啡或杜冷丁、快速洋地黄类药物(注意适应征和禁忌症),快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消除诱因。基本病因的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着重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β阻滞剂的应用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3.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发病原理、实验室检查。

4.了解心力衰竭其他药物治疗及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治疗进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的应用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难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三章 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2.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1.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介绍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第六节 心脏传导阻滞

第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要点。

难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第四章 第二 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流行病学情况,临床分型。

2.诊断标准:

一、心绞痛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各种类型心绞痛。

3.诊断:特征性疼痛、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4.鉴别诊断:心肌梗死、心脏神经宫能症、肋间神经痛、心包炎、胃肠道疾病、颈椎病等。非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

5.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2)缓解期的治疗;(3)介入及外科治疗;(4)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冠心病分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和猝死型)心绞痛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2.熟悉内容:心绞痛的分型和预后

3.了解内容: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心绞痛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冠心病分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定义;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

第四章 第二 三节、心肌梗死

【教学内容】  

1.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诱发因素。

2.病理:(1)冠状动脉病变;(2)心肌病变。

3.病理生理:泵衰竭

4.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2)症状: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体征:心脏体征、血压及其他体征;(4)并发症:心室壁瘤、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栓塞、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5.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动态性改变、心肌梗塞定位和确定范围。(2)心向量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较敏感,但不具特异性;(3)放射性核素检查和超声心动图;(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血心肌坏死标记物。

6.诊断:诊断依据症状、心电图和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测定。不典型及早期表现。

7.鉴别诊断: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腹症、主动脉夹层。

8.治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原则;(2)具体措施:

9.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预防。

3.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病理生理和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心肌梗死定义、诊断与治疗。

难点: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对应关系、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改变。

 

第五章 高血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1. 概述: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

2.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3.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储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细胞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4.病理:心、脑、肾、眼底重要脏器脏器的基本病理形态、功能改变

5.临床表现和并发症:(1)一般表现:症状、体征;(2)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3)恶性和急进性高血压

6.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血压水平的分级及危险度的分层;(2)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类

7.治疗:(1)目的与原则;(2)降压药物治疗;(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1、概述: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注意补充介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六种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与药物选择及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2.熟悉高血压水平分级及危险分层,熟悉常见继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及治疗

3.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与药物选择及高血压急症处理

难点:降压药物选择,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

第六章  心肌疾病

定义与分类

第一节 心肌病(原发性)

【教学内容】  

原发性心肌病:概述:病因、定义和分类。

一、扩张型心肌病。

病理及病生:心肌纤维化,心室腔扩大,附壁血栓形成,传导障碍,心肌收缩力减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无症状、心力衰竭症状、心律失常,栓塞。(2)体征:心脏扩大,第三、四心音(奔马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2.辅助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3.诊断

4.鉴别诊断:心包积液、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5.治疗:(1)一般治疗;(2)抗心力衰竭(3)抗心律失常。

6. 特殊类型心肌病:各种特殊类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二、肥厚型心肌病。

1.病理:室间隔肌不对称肥厚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及心尖部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减弱。

2.临床表现:轻度无症状。中度有心悸、气急。重度可发生心绞痛、昏厥、猝死。体征:梗阻性:心尖部内侧可有3/6级或以上收缩期杂音。

3.辅助诊断:X线、胸片、心电图,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主动脉瓣狭窄。

6.治疗:β-阻滞剂、维拉帕米、手术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心肌病的分类,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病理特点和相关辅助检查方法。

2.熟悉内容:原发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原则。

3.了解内容:特殊类型心肌病的临床要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发性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难点:原发性心肌病诊断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

【教学内容】  

1.概述:病因、分类、发病率。

2.病因:主要由嗜心肌病毒:如柯萨奇、埃可病毒引起。

3.病理:主要为心肌的非特异性的间质性炎症。

4.临床表现:病毒感染史及全身症状和心肌受累的症状。并发症:心包炎、心内膜炎和心脏以外如脑膜炎、肺炎等。

5.辅助检查:分离病毒、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等试验。心电图检查、全胸片、UCG,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肌钙蛋白测定。心内膜心肌活检。

6.诊断:临床综合判断。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心肌炎。

7.鉴别诊断:风湿热。

8.治疗:(1)对症治疗(2)激素治疗的指征。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2.熟悉内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激素,临时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范围。

3.了解内容:心肌炎实验室检查内容及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病因,奇脉的机制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教学内容】

概述;概念,病因、发病率。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1.病因和病理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1)症状(2)体征。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意义。

5.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6.鉴别诊断:咯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鉴别;心尖部舒张期杂音与Anstin—Flint杂音和左房粘液瘤等其他引起心尖部舒张期杂音鉴别。

7.并发症:(1)心房颤动(2)急性肺水肿(3)血栓栓塞(4)右心衰竭(5)感染性心内膜炎(6)肺部感染。

8.治疗:(1)一般治疗(2)并发症的处理(3)介入和手术治疗。

第二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病因和病理

2.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1)症状(2)体征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意义。

5.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6.鉴别诊断

7.并发症

8.治疗:(1)内科治疗(2)外科治疗人工瓣膜换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并发症、治疗原则

2.熟悉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3.了解本病的并发症,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外科治疗的指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超声心动图的表现。

第九章 心包疾病

概述 心包的作用、心包疾病的临床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

1.病因:(1)感染性: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2)非感染性。

2.病理:纤维蛋白性(干性)、渗出性(湿性);病理生理:急性心脏压塞。

3.临床表现:(1)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症状:心前区疼痛;体征:心包摩擦音;(2)渗出性心包炎:症状: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压迫症状;体征:心包摩擦音、奇脉、Ewart征;(3)心脏压塞

4.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心电图、化验检查、心包穿刺液、心包镜、心包活检。

5.诊断:常见病因类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6.鉴别诊断:常见心包炎的鉴别

7.治疗:(1)一般治疗 (2)病因治疗 (3)解除心包填塞 (4)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8.预后

【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临床表现,治疗。

2.熟悉内容:心包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内容:心包炎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病因、病理生理:奇脉的机制

第二节 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

【教学内容】

1.病因

2.病理生理:正常心包浆膜液的含量及心包积液的危害

3.临床表现:Beck三联征

   症状: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体征:Ewart征、Kussmaul征、腹水、心包叩击音

4.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心电图、心包穿刺。

5.诊断: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6.鉴别诊断: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性腹膜炎。

7.治疗:心包穿刺或外科心包开窗引流、支持对症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鉴别诊断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

【教学内容】

1.病因:(1)感染性:结核性最常见;(2)非感染性

2.病理:心脏大小、心包病理

3.病理生理:心室舒张受限,下腔静脉回流受阻,Kussmaul征。

4.临床表现:症状: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体征:Kussmaul征、腹水、心包叩击音

5.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心电图、心导管检查。

6.诊断: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7.鉴别诊断: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性腹膜炎。

8.治疗:(1)一般治疗 (2)病因治疗 (3)解除心包填塞 (4)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9.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鉴别诊断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教学内容】

概述:定义;分类

第一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1.病因和发病原理:常见细菌、近年致病菌的改变。侵入途径及原有心脏病基础。

2.病理: 赘生物的特点、血管变化及栓塞等。

3.临床表现:败血症症状、心脏杂音变化、周围体征、栓塞现象非特异症状。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血象、血培养、尿及肾功能、ECG、X线、超声心动图。

6.诊断:重视早期诊断。

7.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其它发热性疾病。

8.治疗:(1)一般治疗;(2)抗菌素;(3)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

9.预后

10.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常见的致病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内容:病理,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

3.了解内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抗生素治疗

难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病机制及病理

 

                                                陶贵周 张英杰 徐兆龙 王云飞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胃炎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胃炎
1.概述: 定义、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药物、应激、乙醇
3.临床表现和诊断
 症状:上腹隐痛、呕血、黑便。
 诊断:病史(确定病因),胃镜(确定诊断),强调紧急胃镜检查。
4.防治 (1)针对原发病和病因 (2)酸药 (3)保护胃粘膜药
第二节 慢性胃炎
1.概述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

2.流行病学
3.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为主
4.病理:非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慢性长期不规则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        免疫性胃炎可有贫血。

6.辅助检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测定

7.诊断胃镜及粘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方法。

8.治疗无特异性治疗。
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胃内酸度,保护胃粘膜及对症治疗。

9.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本病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3. 了解本病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胃炎的定义、病理特征、胃镜表现、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分类、病理特点、病因、诊断、胃镜及活检。

难点:慢性胃炎的病因及病理特征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原理: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关的共同因素:(1) 幽门螺杆菌感染;(2)胃酸和蛋白酶;(3)非甾体抗炎药;(4)其他。

3.病理:好发部位及病理特点。

4.临床表现:(1)疼痛特点及其变化的意义;(2)上消化道其他症状及全身症状;(3)体征;(4)特殊类型溃疡;(5)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较。

5.辅助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粘膜活检的诊断价值、临床意义。

6.诊断:病史、X线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

7.鉴别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胆胰疾病、胃癌、胃泌素瘤。

8.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9.治疗:目的和原则(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3)外科手术治疗

10.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2.熟悉病因和发病原理、辅助检查。

3.了解病理、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难点: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七章 第一节   肠结核

【教学内容】

1.定义及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原理:主要入侵途径。

3.病理:好发部位及病理分型。

4.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及体征。

并发症: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肠出血、肠穿孔。

5.辅助检查:常规检查、X线钡餐检查、结肠镜检查。

6.诊断:诊断依据。

7.鉴别诊断:(1)Crohn病;(2)右、侧结肠癌;(3)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4)其他。

8.治疗:治疗目的。(1)休息与营养;(2)抗结核药物治疗;(3)对症治疗;(4)手术治疗。

9.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熟悉病因、辅助检查

3.了解发病机理和病理分型、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难点: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病灶、感染途径。

2.病理:病理分型及其特点。

3.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腹痛、腹部触诊、腹水、腹部肿块、其他。

   并发症:肠梗阻、肠瘘、腹腔脓肿形成。

4.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沉、结核菌素试验、T-SPOT实验;(2)腹水检查;(3)腹部B超;

4)X线检查;(5)腹腔镜检查。

5.诊断:诊断依据。

6.鉴别诊断:与以发热、腹水、腹痛、腹部肿块为特征的疾病鉴别。

7.治疗:(1)抗结核药物治疗;(2)放腹水治疗;(3)手术治疗的指征。

8.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发病机制及病理分型、辅助检查。

3.了解病因、治疗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难点: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八章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原理:可能和环境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3.病理:急性期及缓解期改变、好发部位。

4.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表现;(2)全身症状;(3)肠外表现;(4)临床分型。

5.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其他并发症。

6.辅助检查:血液检查、大便检查、自身抗体检测、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X线特征性改变。结肠镜检查及特征性改变。

7.诊断。

8.鉴别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Crohn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症等疾病的鉴别要点。

9.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氨基水扬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应用适应症及方法、免疫抑制剂应用。(3)手术治疗。

10.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疑诊标准。

2.熟悉概述鉴别诊断及治疗、辅助检查。

3. 了解病因和发病原理、病理、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 治疗

难点: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第十四章 肝硬化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胆汁淤积;(4)循环障碍;(5)工业毒物或药物;(6)代谢障碍;(7)营养障碍;(8)免疫紊乱;(9)血吸虫病(10)原因不明。发病机制。

3.病理:表现、分型。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病理生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熟悉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及表现,掌握腹水形成机制。

5.临床表现(1)肝功能代偿期;(2)肝功能失代偿期:

6.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

7.辅助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试验;(3)免疫功能检查;(4)腹水检查;

5)影像学检查;(6)内镜检查;(7)肝穿刺活组织检查;(8)腹腔镜检查。(9)门静脉压力测定

8.诊断:诊断依据。

9.鉴别诊断(1)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2)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3)与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

10.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疗法;(2)抗纤维化治疗;(3)腹水治疗;(4)并发症的治疗;(5)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6)肝移植术。

11.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的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并发症。

3.了解病因和发病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发病机理、病理生理

第十五章 原发性肝癌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高发地区和发病率。

2.病因和发病原理: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遗传因素等有关。

3.病理:大体及组织学分型,转移途径。

4.临床表现(1)主要临床表现;(2)肝癌的分型、分期。

5.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继发感染。

6.辅助检查(1)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甲胎蛋白测定及其他血清学检查;(2)超声波检查;(3)CT检查;(4)X线肝血管造影;(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6)核磁共振检查;(7)肝穿刺活检。

7.诊断:早期诊断、重视普查。高危人群、亚临床肝癌定义、诊断标准。

8.鉴别诊断: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肝局部脂肪浸润、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9.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治疗、放射治疗、、全身化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综合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10.预后:预后估计。

11.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 熟悉并发症、辅助检查。

3.了解国内发病情况、可能致病因素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病理预后、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

 第十六章 肝性脑病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1)常见的病因和诱因;(2)发病机理:a、氨中毒学说;b、γ-氨基丁酸/苯二氮  (GABA/BZ)复合体学说;c、色氨酸;d、假神经递质学说。e、锰离子

3.病理

4.临床表现:急、慢性肝性脑病表现。肝性脑病四期的临床表现。早期表现的重要性(轻微肝性脑病)。

5.辅助检查:血氨、脑电图检查、诱发电位、心理智能测验、影像学检查、临界视觉闪烁频率。

6.诊断:主要诊断依据。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

7.鉴别诊断:尿毒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脑血管意外等。

8.治疗:(1)识别及祛除诱因;(2)药物治疗: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3)其他治疗:人工肝、肝移植、肝细胞移植;(4)其他对症治疗。

9.预后。

10.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定义、氨中毒学说、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2.熟悉病因及发病机制、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3.了解病理、预后、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难点:发病机制

第十七章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原理。(1)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的自身消化、炎性介质的释放。(2)常见的病因;

3)休克的发病原理。

3.病理:急性水肿型。急性坏死型。

4.临床表现(1)轻症胰腺炎

2)重症急性胰腺炎

3)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4)胰腺局部并发症:胰瘘、胰腺脓肿、左侧门静脉高压

5.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尿、腹水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脂肪酶的测定;C反应蛋白;生化检查(血钙、血糖、血酯等检查)。胸腹部X线检查、腹部B超、CT显像。

6.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特别是淀粉酶测定。掌握何种情况需警惕急性重症胰腺炎

7.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心肌梗死

8.治疗:监护、器官支持、减少胰液分泌、镇痛、急诊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去除病因、预防和抗感染、营养支持、择期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去除病因、胰腺局部并发症治疗、患者教育

9.预防

10.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分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 熟悉并发症、辅助检查。

3.了解病因及发病原理、病理、预后、预防。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型、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难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严重并发症。 

                                                           李静      李迎杰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教学内容】  

1.肾脏病学有关的解剖、生理功能   ⑴肾小球滤过功能;⑵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⑶肾脏和激素

2.肾脏疾病的检查 ⑴尿液检查 ;⑵肾小球率过滤测定;⑶影像学检查;⑷肾活检

3.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

4.肾脏疾病的诊断

5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

6.肾脏病的进展和展望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脏疾病的检查、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

2.熟悉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3.熟悉肾脏疾病的防治原则

4.了解肾脏病的进展和展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脏疾病的评估、肾脏疾病常见综合征、

难点:肾脏疾病的诊断

第二章 肾小球疾病概述

【教学内容】

1.肾小球疾病的概念。

2.肾小球疾病的分类 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⑵.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

3.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 ⑴免疫反应;⑵炎症反应

4.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⑴蛋白尿;⑵血尿;⑶水肿;⑷高血压;⑸肾功能损害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掌握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2.熟悉肾小球疾病的概念

3.了解肾小球疾病的发生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

难点:肾小球疾病的发生机理

第三章 肾小球肾炎

【教学内容】

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定义;⑵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分型、病理特征;⑶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

2.慢性肾小球肾炎 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定义;⑵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⑷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⑸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3.隐匿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的定义、治疗原则、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各种肾小球肾炎的定义;

2.掌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3.掌握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熟悉急进性肾、隐匿性肾炎的治疗原则;

5.了解各种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肾小球肾炎的定义、临床表现、慢性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急性与急进性肾炎的病理特征

难点: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征。

第五章  IgA肾病

【教学内容】

1、IgA肾病概念

2、IgA肾病诊断

3、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IgA肾病概念

2、掌握IgA肾病诊断

3、了解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IgA肾病概念

2、 难点: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第四章 肾病综合征

【教学内容】

1.肾病综合征的定义、分类、病因

2.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⑴大量蛋白尿;⑵血浆蛋白变化;⑶水肿;⑷高脂血症

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⑴微小病变型肾病;⑵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⑶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⑷.膜性肾病;⑸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4. 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⑴感染;⑵血栓、栓塞并发症;⑶急性肾衰;⑷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5.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程序;⑵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6.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3)主要治疗;(4)中医药治疗;(5)并发症治疗

7.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病综合征概念

3.掌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治疗

4.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分类与并发症

5.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病综合征概念,肾病综合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难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

第六章第二节:糖尿病肾病

【教学内容】

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

3、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5、 糖尿病肾病的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

2、 掌握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掌握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4、 熟悉糖尿病肾病的预后

5、 了解糖尿病肾病的病理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

2、 难点:糖尿病肾病的病理

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

【教学内容】

1、 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2、 急性肾损伤病因和分类

3、 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

4、 急性肾损伤临床表现

5、 急性肾损伤实验室检查

6、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急性肾损伤治疗

8、 急性肾损伤预后与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定义

2、 掌握急性肾损伤临床表现

3、 掌握急性肾损伤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急性肾损伤治疗

5、 熟悉急性肾损伤实验室检查

6、 熟悉急性肾损伤病因和分类

7、 了解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预后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定义、临床表现、治疗

2、 难点:掌握急性肾损伤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八章 尿路感染 

【教学内容】

1.尿路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⑴尿感的病原微生物;⑵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2)机体防御功能3)易感因素 4)细菌的致病力

2.流行病学与病理解剖

3.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⑴膀胱炎;⑵肾盂肾炎;⑶无症状细菌尿;⑷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4.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5. 尿路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⑴尿液检查;⑵血液检查;⑶影像学检查

6. 尿路感染的诊断 ⑴尿路感染的诊断;⑵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7. 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8.尿路感染的治疗

9.预后、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熟悉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了解尿路感染的预后、预防、流行病学与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难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第十三章 慢性肾衰竭

【教学内容】

1.慢性肾衰竭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⑴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定义和分期;⑵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的患病率和病因;⑶慢性肾衰进展的危险因素;⑷慢性肾衰的发病机制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3)心血管系统表现 4)呼吸系统症状 5)胃肠道症状6)血液系统表现 7)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8)内分泌功能紊乱 9)骨骼病变

3.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 (1)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对策和措施;(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营养治疗(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治疗;(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2.熟悉肾功能衰竭的加重诱因、替代治疗。

3.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难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靳蕊霞  

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第二章贫血的概述

【教学内容】  

1.贫血定义

2.贫血分类:分类方法。

3.贫血的临床表现,贫血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2.掌握贫血临床表现。

3.贫血细胞形态分类、治疗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贫血病因发病机理分类

难点:临床表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教学内容】  

1.铁代谢  正常人体铁代谢。

2.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病因(1)需要量增多;(2吸收障碍;(3)丢失过多。

3.临床表现  1)缺铁状态及缺铁性贫血的表现;(2)组织缺铁的表现;(3)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血象、骨髓象、血清铁和铁蛋白测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

5.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缺铁性贫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6.治疗(1)病因治疗;2)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和用药时间。注射铁剂的用量。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铁代谢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因和诊断

难点:鉴别诊断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的可能因素,干细胞学说、免疫学说及微环境学说。

2.临床表现急性型和慢性型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外普通型与严重型的对照。

3.实验室检查(1)血象;(2)骨髓象

4.诊断和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3)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恶性组织细胞病

5.治疗 (1)支持治疗;(2)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 2)促造血治疗 3)造血干细胞移植。

6.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

2.熟悉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3.了解常见的病因、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难点:鉴别诊断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教学内容】

1.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类

2.发病机制:溶血的原理和溶血的场所,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降解过程与实验室检查可能出现阳性结果。

3.临床表现:急性、慢性溶血表现;血管内、外溶血的表现;并发症表现。

4.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红细胞代偿增生和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5.诊断    1)确定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2)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  

6.治疗:根据病因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溶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 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和诊断;

3. 了解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难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第九章  白血病

【教学内容】

1.概述(1)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分类;(2)病因  几种可能的病因

2.急性白血病(1)分类;(2)临床表现  由于正常造血细胞减少所引起的贫血、发热、出血、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的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  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组织化学染色,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 1)一般治疗 2)抗白血病治疗  联合化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骨髓移植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临床表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临床特点;(2)实验室检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象和骨髓象的特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3)诊断和鉴别诊断;(4)治疗 1)细胞瘀滞的紧急处理;2)分子靶向治疗;3)其它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5)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掌握常见急性白血病及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染色体、融合基因改变。

3.掌握急性早有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4.熟悉白血病的分类、分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3. 了解白血病病因、发病机制和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白血病白血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慢性白血病诊断的标准(慢性期)

难点: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第十章 淋巴瘤

【教学内容】

1.病因 和发病机制  

2. 霍奇金病  1)病理和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

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2)临床表现及分期  1)表现: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外器官受

累,全身症状和其他。2)临床分期:Ⅰ—Ⅳ期的标准。(3)实验室检查。(4)治疗:联合化疗和放

疗。

3.非霍奇金淋巴瘤

1)亚型:弥漫大性大B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 (2)林歘报告表现:1)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全身性、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局部压迫。(3)实验室检查:血液及骨髓,乳酸脱氢酶,血沉。(4)诊断和鉴别诊断  1)淋巴瘤类型;2)淋巴瘤分期分期、分组;3)鉴别诊断要与引起淋巴结肿大以及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其它疾病相鉴别,淋巴结活检为主要诊断依据。(5)治疗  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方法。1)以化疗为主的放化综合治疗治疗 2)生物治疗,靶向治疗;3)骨髓移植;4)手术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淋巴瘤的分期。

2.掌握淋巴瘤临床表现。

3.掌握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治疗。

4.熟悉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及霍奇金淋巴瘤治疗。

5. 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诊断方法和临床特征

难点:分类

第十四章出血性疾病概述

教学内容

1. 正常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2.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异常,抗凝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3.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筛选试验及确定实验。诊断步骤。

4.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病因治疗,止血治疗,其他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出血性疾病分类、筛选试验意义及诊断步骤。

2. 熟悉 出血性疾病的正常止血机制和防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室检查

难点: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  发病因素

2.临床表现:急性、慢性血小板减少的出血特点。

3.诊断:要点(1)广泛的出血;(2)多次检查血小板减少;(3)脾不大;(4)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5)泼尼松或脾切除治疗有效;(6)排除其他原因继发的血小板减少 。

4.治疗:(1)一般治疗; (2)首选药物治疗; (3)其他治疗;(4)急症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临床特点及诊断;

2. 熟悉治疗原则;

3.了解病因、发病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特点和诊断

难点:诊断

第十七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教学内容

1.病因: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严重中毒及免疫反应,其他。

2.发病机制: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纤溶系统激活。

3.病理与病理生理: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

4.临床表现:(1)出血倾向;(2)休克微循环障碍;(3)微血管栓塞;(4)原发病表现。

5.诊断与鉴别诊断:1)存在引起DIC的基础疾病;2)具有以下良性以上临床表现——多发出血倾向;不宜用原发病接受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抗凝治疗有效。2)同时具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 4g/L;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6.鉴别诊断:与肝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鉴别

7.治疗(1)治疗基础疾病疾消除诱因;(2)抗凝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3)替代治疗;(4)纤溶抑制药物;(5)溶栓疗法6)其他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2.掌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掌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抗凝治疗适应症禁忌症。

4.熟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

5. 了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难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金洁萍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1.激素的生理特点及其调节:内分泌腺的特点,激素的作用机理。

2.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基本原因及分类:各内分泌腺的功能和器质性改变及其分类,包括代谢性疾病。

3.诊断原则:(1)功能诊断;(2)定位诊断;(3)病因诊断。

4.内分泌系统疾病防治原则: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治疗原则按功能诊断区分亢进及减退两大类。

基本要求

1.熟悉内分泌学生理及病理理论基础。

2.熟悉常见内分泌的常用诊断方法和原则。

3.了解临床内分泌学的范围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4.了解当前内分泌学的发展情况。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分泌系统的定义与功能,常见内分泌病的常用诊断与防治原则

难点:内分泌学系统的功能调节,激素的作用原理。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疾病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与病因分类。

2. Graves病病因与发病原理:相关的自身抗体如TRAb、TSAb、TSBAb等。

3.Graves病病理: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和浸润性突眼的病理基础。

4.Graves病临床表现

5.Graves病特殊临床表现和类型:1)甲状腺危象;2)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3)淡漠型甲亢;4)T3型甲状腺毒症;5)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Graves眼病。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甲状腺激素、131I摄取率、甲状腺相关抗体、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和CT、MRI。

7.诊断:诊断的程序、甲亢的诊断标准和GD的诊断标准。

8.鉴别诊断:甲状腺毒症原因的鉴别和甲亢的原因鉴别

9.治疗(1)抗甲状腺药物的适应症、剂量与疗程、不良反应和停药指标;(2)131I治疗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评价、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3)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4)其他治疗:碘剂和?受体阻滞剂;5)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措施;(6)Graves眼病的治疗:使用EUGOGO进行病情分级及治疗;7)妊娠期甲亢的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毒症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Graves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殊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Graves病的药物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疗程与剂量。

4.掌握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甲状腺危象的处理原则。

5. 了解甲状腺毒症的常见原因、Graves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6. 了解Graves眼病、妊娠期甲亢的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状腺毒症的定义、Graves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Graves病药物治疗适应症及不良反应、131I治疗的适应症及甲状腺危象的治疗原则。

难点: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甲状腺危象的处理原则。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疾病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

教学内容

1糖尿病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流行病情况。

2.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DM)

3.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1l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

4.临床表现1)基本临床表现2)常见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5.并发症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2)感染性并发症:皮肤化脓性和真菌性感染,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包括肺结核);(3)慢性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1)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 1)尿糖测定 2)血糖测定和OGTT  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2)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1)胰岛素释放试验 2)C肽释放试验 3)并发症检查 (4)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线索2)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3)鉴别诊断: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和继发性糖尿病;(4)分型:最重要的是鉴别T1DMT2DM;(5)并发症和伴发病的诊断。

8.治疗治疗原则和治疗目标,1)糖尿病健康教育;2)医学营养治疗;(3)运动治疗;(4)病情监测;(5)高血糖的药物治疗:1)口服药物治疗;2)胰岛素治疗;3)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Ⅳ抑制剂;(6T2DM管理策略和治疗流程;(7)手术治疗糖尿病;(8)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9)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原则;(10)糖尿病合并妊娠及GDM的管理;(11)围手术期的管理。

9.预防: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10.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基本要求

1.掌握WHO糖尿病分型,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2.掌握本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掌握常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3.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 熟悉糖尿病的自然发展规律。

5. 了解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适应症和副作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疾病

第十三章 库欣综合症

【教学内容】

1.库欣综合症的的概念和分类

2. 库欣综合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满月脸、向心型肥胖,心血管病变,抵抗力减弱,血液系统改变,性功能障碍,神经、精神障碍等。

3.库欣综合症各种类型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4.诊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分泌异常的证据;病因诊断:激素水平的检测、CT、MRI、X线、超声、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

5.鉴别诊断

6.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和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难点:病理生理、抑制试验及兴奋试验

                                     刘畅  刘锐   李凤华

第九篇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1.风湿性疾病的概述(定义)。

2.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和分类(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2)脊柱关节病;(3)退行性变;(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风湿病;(5)肿瘤相关的风湿病;(6)神经血管疾病;(7)骨与软骨病变;(9)非关节性风湿病;(10)其他有关节症状的疾病

3.病理:常见风湿病的病理特点

4.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病史采集: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特点;(2)体格检查:脊柱、关节、肌肉的检查

5.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2)特异性检查:自身抗体、HLA检测、关节液的检查、病理

6.影像学:X线平片、CT、MRI、血管超声、血管造影

7.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治疗。辅助性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风湿性疾病的定义、风湿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2.熟悉内容:风湿性疾病的分类、常见风湿病的临床特点

3.了解内容:病理及影像学检查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缔组织病的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难点:病理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1)环境因素;(2)遗传易感性;(3)免疫紊乱

3.病理: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和血管炎。

4.临床表现(1)关节: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特殊关节、关节功能障碍;(2)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心脏、胃肠道、肾、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改变及干燥综合征。

5.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血象;(2)炎性标志物;(3)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谱;(4)免疫复合物和补体;(5)关节液检查;(6)关节影像学检查;(7)类风湿结节的活检

6.诊断和鉴别诊断(1)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2010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2)鉴别诊断: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新红斑狼疮、其他病因的关节炎。

7.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靶向治疗、植物药制剂(3)外科治疗

8.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2.熟悉内容:鉴别诊断

3.了解内容: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

难点:发病机制及治疗

第四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遗传、环境因素、雌激素

3.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4.病理(1)炎症反应及血管异常(2)狼疮性肾炎分型(2003年国际肾脏病协会

5.临床表现(1)症状多样、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全身表现。

2)皮肤粘膜、浆膜炎、肌肉骨骼、肾、心血管、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及眼部改变。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一般检查;(2)自身抗体:抗核抗体谱、抗磷脂抗体、抗组织细胞抗体其他。(3)补体:CH50和C3、C4降低;(4)病情活动指标(5)肾活检病理(6)X线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2)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性狼疮、SLE系统症状与各科疾病的鉴别、需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鉴别

8.病情的判断:疾病的活动性或急性发作、病情的严重性及并发症

9.治疗(1)一般治疗;(2)对症治疗(3)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其他药物治疗 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

10.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

11.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1)临床表现:多系统损害的特点;(2)实验室检查:重点室免疫学检查及意义;(3)分类诊断标准。

2.熟悉内容:病因、病情的判断及治疗。

3.了解内容: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SLE与妊娠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难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第二章第一节 中毒概述

【教学内容】

1.中毒的定义及分类

2.病因和发病规律(1)病因、职业性中毒、生活性中毒;(2)常见中毒的发病规律及特点(引起中毒的因素、条件、环境、规律和特点);(3)常见毒物的毒性特点;(4)毒代动力学特点(毒物的吸收,代谢和排出)。

3.临床表现(1)急、慢性中毒的特点(共性表现);(2)常见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4.诊断:中毒的诊断原则,隐匿式中毒的诊断方法。

5.治疗:中毒的处理原则

6.预防:加强毒物管理、熟悉使用方法和防护措施。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中毒种类、诊断与处理原则。

2.熟悉常见中毒的病因、发病规律、中毒特征。

3了解常见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中毒种类、诊断与处理原则

难点:常见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第二章 第二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教学内容】

1.有机磷杀虫药性状、分类。

2.病因:生产使用过程中及生活中污染、误服等进入体内。

3.毒物的吸收和代谢: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粘膜吸收,分布全身、以肝内浓度最高。

4.发病机制:主要抑制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积聚引起胆碱能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5.临床表现:(1)急性中毒可出现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了解轻、中、重度中毒的表现;(2)局部损害;(3)有机磷中毒的中间综合症及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6.实验室检查:胆碱酯酶活力及有机磷分解产物测定。

7.诊断: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全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更可确诊。

8.治疗:(1)清除毒物、促吐、洗胃、导泻、皮肤洗消;(2)特效解毒药的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碘解磷定、碘氯磷定等)、阿托品;(3)对症治疗。

9.预防:普及防治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级和治疗。

2.熟悉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3了解有机磷杀虫药的分类、体内代谢。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理及临床表现、

难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应用

第六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教学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中毒,迟发性脑病。

4.实验室检查:血COHb测定,脑电图,头颅CT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点与其它原因的昏迷鉴别

6、治疗:一般处理,纠正缺氧,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防治并发症和后发症。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急性中毒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

3.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1重点:CO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难点:发病机制,后遗症

                                                         李静    李迎杰

九、实验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实习项目

学时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

3

支气管哮喘

1

4

 呼吸衰竭

4

5

肺炎

2

6

肺脓肿

1

  7

肺癌

2

8

胸腔积液

2

9

心力衰竭

3

10

心律失常

2

11

心瓣膜病

2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

1

13

高血压

2

14

冠心病

2

15

胃炎

2

16

消化性溃疡

2

17

肝硬化

2

18

肝性脑病

1

19

原发性肝癌

1

20

急性胰腺炎

2

21

溃疡性结肠炎

1.5

22

肠结核

1.5

23

结核性腹膜炎

1

24

中毒

2

25

肾小球疾病

2

26

慢性肾功能不全

2

27

缺铁性贫血

2

28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29

溶血性贫血

1

30

白血病

  2

31

出血性疾病

1

32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33

甲状腺功能亢进

2

34

糖尿病

2

35

类风湿性关节炎

2

36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合计

64

(二)成绩考核

    每学科实习课结束,带教老师根据本学科重点,给出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写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并写出医嘱;提出相应的理论问题。考核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为临床实习打基础。

   (三)实验指导用书

参考书

[1]赵风琴主编,《心电图实习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2] 张之南.血液病学(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3] 罗绍凯.《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典型病例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7

呼吸系统疾病

实验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3.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原则病因及发病机制。

4.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内容提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关系,COPD与哮喘关系。

2. 临床表现 病史特点:起病缓、病程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特征特点。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5.诊断与严重程度分 及并发症。

6. 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7.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 

2.临床表现并发症的临床认证。

3.诊断和鉴别诊断,放射线、心电图的判读。

4. 治疗原则。(2) 肺心功能失代偿期:1)控制感染;2)控制呼吸衰竭;3)控制心力衰竭 4)防治并发症;5)护理

5.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实验二:支气管哮喘  肺炎和肺脓肿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诊断标准、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2.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鉴别诊断、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

 

2. 掌握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程序,并发症

3. 掌握肺脓肿的分类临床表现。

4. 熟悉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分类治疗原则。

5.熟悉肺脓肿发病机理病理鉴别诊断。

6.了解内容:常见肺炎的症状、体征和X线特征。

7. 了解内容:肺脓肿的概念、手术疗法的适应症。

【内容提要】

支气管哮喘

1.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呼吸困难的鉴别。

2.肺功能检查、诊断标准、分期及控制水平分级

3.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原则

 

肺炎

1. 肺炎的分类和诊断程序, 肺炎临床症状、体征的认证,按肺炎的诊断标准明确肺炎的诊断步骤,确定并发症的有无。各型肺炎x线特点;鉴别诊断,

2. 肺炎的治疗原则,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肺脓肿

1. 引发肺脓肿病因,肺脓肿的分类、临床表现特点,寻找诊断依据明确诊断;与之性鉴别的疾病。

2.肺脓肿的治疗原则。

3.临床症状的产生的病理基础。

实验三:肺癌  胸腔积液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肺癌的解剖分型及组织学分型。

2. 掌握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3. 熟悉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4. 掌握胸腔积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5. 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 了解胸水循环机制、类肺炎性胸腔积液、脓胸及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内容提要】

肺癌

1. 肺癌的病理和分类。(1)解剖分型:中央型和周围型 (2)组织学分型: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小细胞未分化癌。

2.临床表现 (1)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刺激性干咳,痰血或咯血,气短或喘鸣,发热,体重下降;(2)肺外胸内扩展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咽下困难,胸水,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综合征;肺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4)胸外表现:肥大性骨关节病;异位促性腺激素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X线表现,(2)痰脱落细胞检查(包括胸水癌细胞检查),(3)支气管纤维镜检查,(4)活体组织检查,(5)放射性核素肺扫描,(6)化验检查,(7)开胸探查等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4.诊断:强调早期诊断,解剖及病理类型诊断,临床分期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胸腔积液

1.胸腔积液的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诊断程序、鉴别诊断。

2.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

 

实验四: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2. 掌握酸碱失衡的分析方法;

3. 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4. 了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内容提要】

1. 呼吸衰竭的定义及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2.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肺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氧耗量增加。2)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肾功能的影响,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3.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发绀。(3)精神神经症状。(4)循环系统表现。(4)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4.呼吸衰竭的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2)氧疗:原则、浓度和吸氧装置。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呼吸兴奋剂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机械通气的并发症。4)病因治疗。5)一般支持疗法。 6)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

5. 呼吸机的工作原理、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柴文戍  陆思静  刘忠  郭莹  单丽娜

循环系统疾病

实验五:心功能不全    感染性心内膜炎  

【目的与要求】

1.熟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掌握基本的专科查体方法。

3.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和结果判读。

4.熟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内容提要】

 慢性心力衰竭

1.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2)心脏负荷过重

2.诱因  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负荷过大、血容量增加、用药不当、原有疾病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心悸、少尿;体征:肺部湿罗音、心脏增大 (2.右心衰竭 症状:消化道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征:颈静脉征、肝大、对称性压陷性水肿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2)心脏彩超 3.)心电图4.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离子

6.诊断及鉴别诊断

7.治疗(1病因的防治 (2)一般治疗 3)药物治疗: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急性心力衰竭

1.病因 

2.临床表现: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大汗、烦躁不安、端坐呼吸、心率快成奔马律

3.治疗(1).体位 (2).吸氧 (3).镇静 (4)利尿 (5)扩血管 (6)强心   

实验二: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3感染性心内膜炎

1.临床表现:败血症症状、心脏杂音变化、周围体征、栓塞现象非特异症状;

2.诊断: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血培养、血培养阴性时的诊断依据);

3.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其它发热性疾病;

4.治疗:(1)一般治疗 (2)抗菌素 (3)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

实习六 心瓣膜病  心律失常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

3.掌握内容: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诊断要点,处理原则。

3. 熟悉内容:常见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和分类。

4.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防治。

【内容提要】

二尖瓣狭窄

1. 临床表现:症状: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声嘶。体征:二尖瓣狭窄的心脏体征,尤其心脏杂音特点需掌握,以及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大的心脏体征。

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意义。

3.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4.鉴别诊断:咯血者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鉴别;心尖部舒张期杂音与Anstin—Flint杂音和左房粘液瘤等其他引起心尖部舒张期杂音鉴别。

5. 治疗:(1)一般治疗 ;(2)并发症的处理;( 3)介入和手术治疗。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临床表现:症状:急性与慢性;体征:周围血管征与杂音的认证。

2.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中的意义。

3.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4. 鉴别诊断:与Graham Steell 杂音鉴别

5.治疗:(1)一般治疗;( 2)并发症的处理;  (3)手术治疗。

心律失常

1.临床表现 诱发因素;发作频率;症状感受;体征;

2.心电图改变  长时间心电图记录 正常心电图与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

3.诊断依据——心电图

4.治疗( 1)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2)导管消融适应症  (3)电复律适应症

实验七:高血压   冠心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危险分层;降压药的分类;降压治疗的目的及治疗原则。

2.掌握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4..熟悉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并发症;高血压急症诊断标准及处理。

5.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情况。

  【内容提要】

高血压:

1.高血压的判定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的分级、危险分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柯兴氏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大动脉等并发症。

2.高血压的治疗原则,降压治疗的目的。高血压急症诊断标准及处理。

3.降压药物的分类,各类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及代表性药物;;

4.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情况。    

冠心病

1.心绞痛的症状特点:部位 性质 诱因 持续时间 缓解方式 ;心绞痛的体征:一般无异常;

2.实验室检查:心脏X-Ray检查 心电图 放射性核素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等检查结果的判定及临床意义;

3. 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及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一般可诊断。

4.鉴别诊断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心脏神经症等。

5.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2)介入治疗 (3)外科手术

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的症状:疼痛 全身症状 心律失常 低血压和休克 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体征:心脏体征 血压等;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  放射性核素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及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等的检测结果的判定及临床意义;

3.诊断程序: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4.鉴别诊断的疾病:心绞痛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腹症 急性心包炎等;

5.并发症的认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症;

6.治疗原则:(1)监护和一般治疗  (2)解除疼痛 (3)再灌注心肌 (4)消除心律失常 (5)控制休克;(6)治疗心力衰竭;(7)其他治疗;

                                                             陶贵洲       王高频

消化系统疾病

实验八: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胃炎的临床表现;熟悉胃炎的防治原则;胃炎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熟悉溃疡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胃炎:

1.慢性胃炎临床分的类型: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

2:急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胃镜改变及治疗。

消化性溃疡

1.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的性特点性质、部位;伴随症状:消化不良、全身症状。体征:溃疡活动期的体征;

2.诊断要点:分析病史,确诊需要依靠内镜检查和(或)X线钡餐检查。

3.治疗目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

4.消化性溃疡发生因素: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非甾体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其他危险因素等。

实验九:肝硬化、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熟悉肝硬化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了解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掌握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熟悉原发性肝癌的防治;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原因和病理分型。

3.掌握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肝性脑病的防治;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内容提要】

肝硬化:

1失代偿期临床表现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门静脉高压症:脾大、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肝触诊;

2.肝硬化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肝触诊、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肝硬化是否存在;分期。

3鉴别诊断: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与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

4.肝硬化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

5.肝硬化治疗原则: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治疗;药物治疗;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的摄入、利尿剂、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压、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并发症治疗;肝移植手术。

6.肝硬化的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免疫紊乱、血吸虫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

1.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肝大(肝呈进行性增大)、肝硬化征象、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转移灶症

2.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甲胎蛋白(AFP)。

3.肝硬化的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方法。手术适应症)、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全身化疗、中医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综合治疗、并发症治疗。

4.预防:积极预防肝炎、肝硬化。

肝性脑病

1.临床表现:分为四期,一期(前驱期)、二期(昏迷前期)、三期(昏睡期)、 四期(昏迷期);2.诊断鉴别诊断:1)诊断:肝病病史、神经系统症状、诱因、肝功能损害及血氨增高。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2)鉴别诊断:有精神症状的病例,特别是患有肝脏疾病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与引起昏迷的其他疾病鉴别。

3.治疗: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纠正氨基酸代谢的紊乱:降氨药物、支链氨基酸、GABA/BZ复合体拮抗药、人工肝、肝移植、其他对症治疗

4.预防:积极预防肝病、避免诱因、及时发现肝性脑病前驱期和昏迷前期的表现并进行适当治疗。

实验十:急性胰腺炎   中毒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掌握常见中毒种类、诊断与处理原则;熟悉常见中毒的病因、发病规律、中毒特征;了解常见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预防。

3. 掌握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级和治疗;熟悉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4.掌握急性CO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熟悉急性胰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6.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分型。

7.了解有机磷杀虫药的分类、体内代谢。

【内容提要】

急性胰腺炎

1.临床表现: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热、低血压或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ARDS、肾衰,体征包括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肠麻痹、Crey-Turner征、Gullen征、黄疸、胸腹水;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要点:(1)腹膜炎表现;(2)休克症状;(3)血钙下降;(4)腹水;(5)淀粉酶突然下降;(6)肠麻痹;(7)Crey-Turner征或Cullen征;(8)消化道大出血;(9)低氧血症;(10)白细胞、尿素氮、血糖等的改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心肌梗塞。

2.治疗(1)轻症急性胰腺炎: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止痛治疗、抗生素、抑酸治疗;(2)重症急性胰腺炎:采取综合性治疗,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以下治疗。1)内科治疗2)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3)中医中药4)外科治疗。

3.预防: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饮暴食。

中毒

1.:常见中毒种类、毒的诊断原则,隐匿式中毒的诊断方法、处理原则

2.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性中毒可出现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中、重度中毒的表现,局部损害,有机磷中毒的中间综合症及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3.诊断: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全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更可确诊

4.治疗:清除毒物、促吐、洗胃、导泻、皮肤洗消,特效解毒药的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碘解磷定、碘氯磷定等)、阿托品,对症治疗;

5.急性CO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中毒,迟发性脑病

6.诊断、治疗:一般处理,纠正缺氧,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防治并发症和后发症。

7常见中毒的病因、发病规律及特点。

实验十一: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熟悉并发症及治疗原则;了解发病机制.和病理分型。

【内容提要】

溃疡性结肠炎

1.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全身症状,肠外表现,临床分型;

2.诊断要点:主要依据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粪便中有脓、血及粘液,但多次检查未发现病原体,结肠镜检查及X线钡灌肠检查显示结肠炎改变并有溃疡形成。确诊前应排除的疾病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Crohn病、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及其他。

2.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指征。

3.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1.临床表现:腹痛(好发部位,性质,诱因等),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快,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2.诊断要点:根据年龄、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肠外结核、结核菌素试验或T-SPOT试验强阳性。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3肠结核并发症: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较少有肠出血及肠穿孔;结核性腹膜炎并发症:肠梗阻、肠瘘、腹腔脓肿形成。

4.治疗:休息与营养,抗结核化疗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3.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杆菌的入侵途径;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及其发病原理;肠结核病理分型:溃疡型肠结核、增生型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分型:粘连型、渗出型、干酪型。

                                                           郭莲怡     田蕾

泌尿系统疾病

实验十二:慢性肾衰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基本的专科查体方法。

3.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和结果判读。

【内容提要】

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1)糖尿病性肾病 2)高血压肾小球硬化  3)原发、继发肾小球肾炎 4)肾小管间质病变 等。

2临床表现  在慢性肾衰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  各种表现的发生机制

3.诊断依据

4.治疗原则 (1)早、中期肾衰防治对策;(2)营养治疗;(3)药物治疗;(4)替代治疗。

5.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

靳蕊霞  

血液系统疾病

实习十三: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3. 掌握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4. 熟悉再障的治疗。

【内容提要】

缺铁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防治方法(1) 临床特征: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的特异性表现;(2)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指标检测,病因检查;(3) 防治方法:祛除病因,补足贮存铁。

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2.治疗原则

溶血性贫血

1.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的特点——发热,腰背酸痛,酱油色尿或深茶色尿,休克,肾衰;慢性溶血的特点——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2. 实验室检查:溶血的证据——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溶血的病因检查;

3. 治疗方法:祛除病因,药物治疗。

实习十四:白血病 出血性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白急性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一般治疗;

2.掌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基因改变,靶向治疗。

3.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分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和首选治疗;

4. 熟悉各种疾病的诊断思路。

5.熟悉急性白血病的抗白血病治疗。

【内容提要】

白血病

1.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和器官浸润临床表现认证。

2. 白血病的诊断: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诊断要依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的金标准。

3. 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用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一般治疗在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和治疗方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即、慢性白血病治疗中的意义。  出血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方法: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异常,抗凝及纤溶异常;

2.临床表现特点。

3.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是否是出血性疾病,病因,查体,筛选和确诊实验。

4.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方法:病因防治,止血,其他。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出血疹的认证

2. 实验室检查 骨髓报告的判读及临床意义

3. 诊断程序,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的疾病 排除风湿性疾病、艾滋病毒感染。

4. 治疗原则 常规治疗的首选药,血小板减少急症的处理。

 金洁萍   

内分泌代谢疾病

实习十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甲亢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甲亢临床表现、甲亢诊断及鉴别诊断、甲亢的治疗。

2.熟悉内容:甲状腺毒症概念,原因及临床特点。

3.了解内容:甲亢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甲亢

1.甲亢的临床表现

特殊临床表现和类型:

1)甲状腺危象;2)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3)淡漠型甲亢;4)T3型甲状腺毒症;5)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Graves眼病。

2.甲亢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的程序、甲亢的诊断标准和GD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甲状腺毒症原因的鉴别和甲亢的原因鉴别

3.甲亢的治疗 各种方法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措施。

糖尿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及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及胰岛素治疗原则。

2.熟悉内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3.了解内容:糖尿病病理生理基础。

【内容提要】 

糖尿病

1.糖尿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

鉴别诊断: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和继发性糖尿病。

5.糖尿病临床表现和急、慢性并发症(1)基本临床表现;(2)常见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急、慢性并发症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2)感染性并发症3)慢性并发症

6.糖尿病治疗原则 胰岛素的调整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刘畅      刘锐    李凤华

第九篇 风湿性疾病

实验十六: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熟悉鉴别诊断;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及预后。

2.掌握内容:系统性红斑狼疮(1)临床表现:多系统损害的特点;(2)实验室检查:重点室免疫学检查及意义;(3)分类诊断标准;熟悉内病因、病情的判断及治疗;了解内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SLE与妊娠及预后。

【教学内容】  

类风湿性关节炎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病史特点,受累组织器官症状与体征。

2.类风湿性关节炎各项检查的意义 (1)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2)鉴别诊断: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新红斑狼疮、其他病因的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和预后。糖皮质激素作用与副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病史特点,受累组织器官症状与体征。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各项检查的意义 诊断标准(1)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2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2)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性狼疮、SLE系统症状与各科疾病的鉴别、需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鉴别

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和预后。

                                                                                 

相关新闻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X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