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影像学本科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六年六月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学、麻醉学、影像学(本科)
总学时:52 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1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运用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离体标本进行检测,结合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或了解检验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为学习其它临床课程和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后修课程: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原理及参考值,正确解读和分析检验结果,了解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实验方法,达到执业医师考试要求的实验诊断学标准。
四、学时分配(理论)
章节
|
教学内容
|
学时
|
第1章
|
概论
|
1
|
第2章
|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
6
|
第2章第2节
|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2
|
第2章第3节
|
骨髓细胞学检测
|
1
|
第3章
|
血栓与止血检测
|
4
|
第4章
|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
2
|
第4章第2节
|
粪便检测
|
1
|
第4章第4节
|
脑脊液检测
|
2
|
第4章第5节
|
浆膜腔积液检测
|
1
|
第5章
|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
2
|
第6章
|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
4
|
第7章
|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
4
|
第8章
|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
2
|
第9章
|
临床病原体检查
|
2
|
合 计
|
34
|
五、课程考核(考试课)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
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3、实验报告及实验课考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5%;
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万学红.《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 马志华 张蕴莉.《临床实验诊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二)参考书
[1] 王鸿利.《实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王鸿利. 《实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1章 绪论
【教学内容】
(一) 实验诊断学基本概念;
(二)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三)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熟悉实验诊断学及参考值概念;
了解实验室质量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难点:不同检验项目对标本的要求。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2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1节 血液一般检测
【教学内容】
(一) 红细胞分析参数及形态观察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与病理性增、减的临床意义。
2. 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1)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增高、减少的临床意义。
(2)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参考值及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在贫血分类及贫血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3. 红细胞病理性形态改变(大小、形态、染色及结构的异常)及临床意义。
(二) 白细胞分析参数及形态观察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2. 各类白细胞形态及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
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临床意义。
4.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临床意义。
(三) 血小板的检测
1.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
2. 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 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1. 网织红细胞的概念。
2. 网织红细胞的参考值。
3. 网织红细胞增多及减少的临床意义。
(五)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测定原理,参考值及增快的临床意义。
(六) 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1.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2. 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血细胞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参考值及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红细胞比容及各项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了解白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掌握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贫血直方图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常规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网织红胞的临床意义。
难点:正确地分析判断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将血常规检测结果应用于临床。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2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二) 溶血性贫血筛查检测的临床应用。
(三)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的临床应用
(四) 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的临床应用。
(五) 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七)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测。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的临床应用。
熟悉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难点:溶血性贫血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2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
【教学内容】
(一)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 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及临床意义
1. 过氧化物酶染色
2.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3.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4. 糖原染色
5. 铁染色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测的适应症、骨髓穿刺与活检的选择原则和应用;
熟悉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法的诊断意义;
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与结果;
难点:常用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3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二) 血管壁功能检测:出血时间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及活性测定;
(三) 血小板检测:血小板计数;
(四) 凝血因子测定
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3.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五) 抗凝血功能检测:凝血酶时间测定、抗心磷脂抗体测定;抗凝血酶活性测定;
(六)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1.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2. 血浆D-二聚体测定
(七)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1. 筛选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2. 血栓前状态;
3. DIC检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4. 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监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止血、凝血常用检验方法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熟悉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步骤;
了解引起止血、凝血和纤溶的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选择与临床应用;
难点:出血与止血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和结果分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4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1节 尿液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二) 一般性状: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尿比密;
(三) 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
(四) 显微镜检查: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五) 尿液的其他检测: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尿微量清蛋白检测;
(六) 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尿液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尿液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熟悉尿液干化学及尿液沉渣自动分析原理;
了解尿液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尿液一般检查、化学检查、镜检项目的临床意义;
难点:病理性蛋白尿的产生机制及分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2节 粪便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标本采集;
(二) 一般性状:量、颜色与性状、气味及肉眼所见;
(三) 化学检测:粪便隐血试验;
(四) 显微镜检查:细胞、食物残渣、寄生虫及虫卵等。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粪便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熟悉粪便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了解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粪便检查一般性状与隐血试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4节 脑脊液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标本采集(适应症、禁忌症及处理);
(二) 理学检测:颜色、透明度、凝固物及压力;
(三) 化学检测:蛋白质(定性与定量)、葡萄糖,氯化物及酶学检查;
(四) 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五) 细菌学检查;
(六)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熟悉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了解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难点: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技术。
第5节 浆膜腔积液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浆膜腔积液的分类和发生机制;
(二) 理学检测:颜色、透明度、凝固性及比重;
(三) 化学检测:黏蛋白定性试验、蛋白定量、葡萄糖测定及酶活性测定;
(四) 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五) 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浆膜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熟悉浆膜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了解浆膜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浆膜腔积液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难点: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5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教学内容】
(一) 肾小球功能检测:Ccr测定、血清UN和肌酐测定、血清β2-MG测定、血清胱抑素C测定;
(二) 肾小管功能检测: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测定、昼夜尿比密试验、尿渗量测定;
(三) 血尿酸检测;
(四)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肾功能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熟悉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功能各项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难点: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6章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教学内容】
(一)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1.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2. 血清蛋白电泳;
3.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4. 血氨测定。
(二) 胆红素代谢功能测定
1.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2. 血清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测定;
3. 尿胆原、尿胆红素测定。
(三) 胆汁酸代谢功能检查
(四)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4. 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同工酶测定;
5. 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测定;
6. γ-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7. 单胺氧化酶测定;
8. 肝脏纤维化相关标志物;
9. α-L-岩藻糖苷酶测定。
(五) 肝脏病检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肝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了解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肝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难点:胆红素代谢功能测定。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7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教学内容】
(一)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空腹血糖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血清C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二) 血清脂质检测:总胆固醇测定、甘油三酯测定、高密度脂蛋白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测定、载脂蛋白A1测定、载脂蛋白B测定及脂蛋白(a)测定;
(三) 血清电解质检测:血钾测定、血钠测定、血钙测定、血氯测定等;
(四) 血清铁及代谢产物测定:血清铁与转铁蛋白;
(五)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1. 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2.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3. 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
4. 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
5. 肌红蛋白测定。
(六) 其他血清酶检测:酸性磷酸酶、淀粉酶及其同功酶测定;
(七) 内分泌激素检测对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疾病诊断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临床常用生化检测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临床生物化学各大类检测主要项目;
了解临床常用生化检测项目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血清脂质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
难点:心肌酶、心肌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8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
【教学内容】
(一)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1. 免疫球蛋白G检测;
2. 免疫球蛋白A检测;
3. 免疫球蛋白M检测;
4. 血清M蛋白检测。
(二) 血清补体检测
5. 血清总补体检测;
6. 补体C3检测。
(三) 细胞免疫检测
7. T细胞亚群的检测;
8. 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
(四) 肿瘤标志物检测: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测定、癌胚抗原(CEA)测定、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测定、癌抗原125(CA125)测定、癌抗原153测定(CA153)、癌抗原199(CA199)测定、癌抗原724(CA724)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等。
(五) 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测定、抗核抗体测定、抗双链DNA抗体测定、可提取抗原(ENA)抗体谱测定。
(六) 感染免疫检测: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病毒感染检测(TORCH试验)。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肿瘤标志物的概念、种类及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特点、血清M蛋白概念及其临床意义、RF、抗核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ASO、WR测定及临床意义。
了解常用免疫学实验室检测的操作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及各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难点:抗核抗体测定及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第9章 临床病原体检测
【教学内容】
(一)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方法;
(二)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三) 病毒性肝炎检测
9. 甲型肝炎检测;
10. 乙型肝炎检测;
11. 丙型肝炎检测。
(四)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熟悉临床病原体检测方法、标本采集运送及医院感染的概念;
了解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项目和临床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难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不同组合的解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八、实验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实验项目
|
实验类型
|
是否书写实验报告
|
学时
|
实验一
|
血液一般检测(一)
|
验证性
|
是
|
4
|
实验二
|
血液一般检测(二)
|
验证性
|
是
|
4
|
实验三
|
骨髓细胞学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
|
验证性
|
是
|
4
|
实验四
|
体液、排泄物检测
|
验证性
|
是
|
4
|
实验五
|
肝功能、肾功能检测
|
验证性
|
是
|
2
|
合 计
|
18
|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血液一般检测(一)(4学时)
【目的与要求】
(一) 掌握血细胞计数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 熟悉血细胞计数方法(目视计数法)与血标本采集方法;
(三) 了解血细胞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示教)。
【内容提要】
(一) 讲授血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 讲授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三) 简要介绍血细胞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与注意事项;
(四)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血液一般检测(二)(4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血涂片制作方法及正常与异常血细胞形态学特征;
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和测定方法。
【内容提要】
(一) 讲授血涂片的制备、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 幻灯片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三) 讲授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及其步骤;
(四)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三:骨髓细胞学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4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和结果分析,凝血障碍实验有关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幼稚血细胞至成熟血细胞的形态变化特点;
了解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规律。
【内容提要】
(一) 讲授血细胞的起源、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形态特点(结合多媒体示教);
(二) 讲授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步骤和结果分析;
(三) 简介常见血液病骨髓象特点(显微镜下骨髓片示教);
(四) 学生进行正常骨髓片的细胞学检查,写出实验报告;
(五) 简介凝血障碍有关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六) 凝血相关项目PT、APTT、TT、D-二聚体的测定(示教);
(七) 临床报告单分析:凝血四项。
实验四:体液、排泄物检测(4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体液(尿液、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沉渣显微镜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应用,粪便标本的显微镜检测与隐血试验;
熟悉尿液干化学自动化分析仪的使用;
了解尿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及粪便标本的采集方法与运送。
【内容提要】
(一) 讲授尿液标本的收集和保存方法。
(二) 讲授尿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尿量、外观、酸碱度、气味、比重),尿液化学检查(蛋白、糖、酮体、胆红素等)及方法(示教)。
(三) 介绍尿沉渣镜检的操作: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
(四) 介绍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操作方法。
(五) 学生进行操作,要求肉眼观察外观异常尿液与镜下观察沉渣,利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每组作出一份尿液分析报告。
(六) 讲授脑脊液检查内容、浆膜腔积液检测内容及粪便镜下检测和粪便隐血试验内容。
(七) 病理性脑脊液、浆膜腔积液及粪便外观及镜检(示教)。
(八) 要求每组作出一份关于脑脊液常规检查、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粪便隐血检查报告。
实验五: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2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清白蛋白、血清尿素氮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内容提要】
(一) 讲授肝功能检查的目的,蛋白质代谢、胆红素代谢、酶代谢检查的项目
(二) 讲授肾脏主要生理功能和肾功能检测项目的方法。
(三) 简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四) 学生实验,手工法测定总蛋白、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尿素氮每组作出一份报告;
(五) 考试。
(三)成绩考核
考核方式:实验课结束后随堂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实验技能操作与病例分析能力考核。
评分办法:平时表现占20分、技能操作占40分,病例分析占40分,共100分。
(四)指导用书
(一) 教科书
[1] 万学红.《实验诊断学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7月
[2] 马志华 张蕴莉.《临床实验诊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
(二)参考书
[1] 尚红 张丽霞.《实验诊断学病案及实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1月
[2] 万学红.《实验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朱立华.《实验诊断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执笔人:张蕴莉,王学哲 教研室:实验诊断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