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供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六年六月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
总学时: 16 理论学时: 12 实践学时: 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防治规律的学科,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应包括:诊断学、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诊断学是医生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的最基本依据的科学,尤其发热、皮疹、腹泻等症状在传染病诊断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验诊断学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与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流行、防治有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药理学是疾病治疗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了解实验室检查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及传染病的报告及隔离措施。
四、学时分配(理论)
章节
|
教学内容
|
学时
|
第一章
|
总论
|
2
|
第二章第一节
|
病毒性肝炎1
|
2
|
第二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五节
|
病毒性肝炎2
细菌性痢疾
|
2
|
第四章第十二节
第二章第九节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
2
|
第三章第一节
第四章第十一节
|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猩红热
|
2
|
第二章第八节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2
|
|
合 计
|
12
|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针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查课程,成绩考核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总分100分。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一)课堂出勤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二)随堂阶段性理论测验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三)见习成绩考核为填写传染病报卡1份,满分100分, 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四)终结性开卷理论考核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3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编者:主编 李兰娟 任红
书名:《传染病学》第8版
出版地: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3年3月
(二)参考书
无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一章 总论
【教学内容】
1、感染的概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4、传染病的诊断,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传染病治疗和预防原则。
1、 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感染过程的表现及传染病的诊断
2、 了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传染病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教学内容】
1、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2、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
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病毒性肝炎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各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特征。
3、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毒性肝炎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第五节细菌性痢疾
【教学内容】
1、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2、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3、 细菌性痢疾的实验室检查。
4、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菌痢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菌痢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菌痢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第十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内容】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3、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重点与难点】
重点:流脑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流脑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
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2、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3、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乙脑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乙脑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第一节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
【教学内容】
1、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2、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诊断,鉴别诊断。
4、 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和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斑疹伤寒的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斑疹伤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斑疹伤寒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斑疹伤寒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第十一节 猩红热
【教学内容】
1、 猩红热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2、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
3、 猩红热的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猩红热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3、了解猩红热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猩红热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猩红热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第八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内容】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鉴别诊断。
4、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和预防原则。
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和预防原则。
难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启发、提问相结合,适时插入案例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见习项目
|
学时
|
1
|
传染病学总论
|
4
|
合 计
|
4
|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传染病学总论( 4 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传染病房布局: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
2、 掌握消毒隔离措施方法。
3、 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卡。
【内容提要】
1、介绍传染病房布局: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病人及工作人员通道,并实地观察。
2、讲解消毒隔离措施方法。
3、以霍乱为例讲解传染病疫情报卡的内容,报卡时限,填卡1张。
(三)成绩考核
传染病学为考查课,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四)指导用书
(1) 教科书
编者:主编 李兰娟 任红
书名:《传染病学》第8版
出版地: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3年3月
(2)参考书
无
执笔人:李娟 教研室:传染病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