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研室课程考试大纲
目 录:
《神经病学》适用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1
《神经病学》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教学时数:总学时:32 (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 课程学分:6.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教材:《神经病学》,贾建平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出版时间:2018年
参考书目:《神经病学》,吴江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出版时间:2016年
一、考核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学会神经病学中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的临床思维方法;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课与示教,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为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特别是与神经内科关系密切的临床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考核要点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第一章 绪论
|
1. 神经病学的概念和范畴
|
神经病学的概念
|
2. 神经病学的特性及医学生的学习目标
|
(1)神经病学的特性
(2)神经病学的目标
|
3. 神经病学的实践现状及发展趋势
|
神经病学的实践及发展
|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
1.中枢神经
|
(1)大脑半球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内囊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4)间脑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5)脑干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6)小脑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7)脊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2.脑与脊髓的血管
|
(1)脑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脑静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脊髓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3.脑神经
|
(1)脑神经的概念;
(2)嗅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视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4)动眼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5)滑车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6)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7)展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8)面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9)前庭蜗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0)舌咽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1)迷走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2)副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3)舌下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4)不同部位眼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
4.周围神经
|
(1)脊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自主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类型;
(4)周围神经的概念。
|
5.肌肉
|
(1)肌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肌肉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面肌瘫痪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
6.运动系统
|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3)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4)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5)运动系统的概念
(6)锥体外系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
7.感觉系统
|
(1)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2)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
8.反射
|
(1)反射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2)反射改变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
第八章 头痛
|
1.偏头痛
|
(1)偏头痛的概念
|
(2)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3)偏头痛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
(4)偏头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偏头痛的治疗
|
第九章 脑血管病
|
1.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
(1)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2)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
|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表现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鉴别诊断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
3.脑梗死
|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2)心源性脑栓塞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
4.脑出血
|
(1)脑出血的概念
(2)脑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4)脑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
(6)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
|
5.蛛网膜下腔出血
|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念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
8.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
(1)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
(2)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
(3)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病
|
阿尔兹海默病
|
(1)阿尔兹海默病的概念
(2)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理
(4)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5)阿尔兹海默病的辅助检查
(6)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
|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
(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概念
(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
(6)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
第十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
视神经脊髓炎
|
(1)视神经脊髓炎的概念
(2)视神经脊髓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视神经脊髓炎的病理
(4)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5)视神经脊髓炎的辅助检查
(6)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视神经脊髓炎的治疗
|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
1.概述
|
(1)运动障碍疾病的概念
(2)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诊断路径
|
2.帕金森病
|
(1)帕金森病的概念
(2)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3)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
(4)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
(5)帕金森病的诊断
(6)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
(7)帕金森病的治疗
|
第十五章 癫痫
|
1.癫痫的分类
|
(1)癫痫发作的分类
(2)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分类
|
2.癫痫的诊断
|
(1)癫痫的诊断
(2)癫痫的鉴别诊断
|
3.癫痫的治疗
|
(1)癫痫的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
4.癫痫持续状态
|
(1)癫痫持续状态的概念
(2)癫痫持续状态的分类
(3)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
第十六章 脊髓疾病
|
1.概述
|
(1)脊髓的解剖
(2)脊髓损害的定位、定性诊断
|
2.脊髓压迫症
|
(1)脊髓压迫症的概念
(2)脊髓压迫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4)脊髓压迫症的辅助检查
(5)脊髓压迫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6)脊髓压迫症的治疗
|
第十七章 周围神经疾病
|
1.脑神经疾病
|
(1)三叉神经痛的概念
(2)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三叉神经痛的病理
(4)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5)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6)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7)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8)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概念
(9)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病理
(1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1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和预后
|
2.脊神经疾病
|
(1) GBS的概念
(2) G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GBS的病因和病理
(4) GBS的临床表现
(5) GBS的临床分型
(6) GBS的辅助检查
(7) GB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8) GBS治疗和预后
(9)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
第十九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
概述
|
(1)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概念、
(2)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3)骨骼肌的解剖生理、运动终板、神经冲动传递。
|
1. 重症肌无力
|
(1)重症肌无力的概念
(2)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重症肌无力的病理及临床分型
(4)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5) 重症肌无力的辅助检查
(6)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8)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处理
|
2. 周期性瘫痪
|
(1)周期性瘫痪的概念
(2)周期性瘫痪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周期性瘫痪的病理
(4)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5)周期性瘫痪的辅助检查
(6)周期性瘫痪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7)周期性瘫痪的治疗
|
三、考试形式、内容、比重
(一)日常考勤:占总成绩5%。采取随堂点名、提问、班长统计等方式。包括课堂出勤、纪律、表现三个方面。
(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15%。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和书写首次病程记录。
(三)期中考核:占总成绩20%。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采取一次性集中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客观试题,题量100道题。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考试题型、题量、分值;考核认知层次为记忆性占30%,理解性占40%,应用性占30%。
试卷构成
|
认识层次
|
题型
|
总分值
|
试题数量
|
每题分值
|
记忆性
|
理解性
|
应用性
|
选择题(单)
|
20
|
20
|
1
|
30%
|
40%
|
30%
|
名词解释
|
10
|
5
|
2
|
问答题
|
40
|
8
|
5
|
综合题
|
30
|
3
|
10
|
四、考核时间
(一)日常考勤:随堂检查或随机抽查。
(二)平时考核:见习课随堂考核。
(三)期中考核:第10教学周结束后利用休息日进行。时间1小时。
(四)期末考核:按学校期末考试时间总体编排在假前2周内完成。
五、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15%)+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
(二)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总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为合格。
(三)期末考试不合格或总成绩不合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合格认定,需参加期末补考。补考后仍不合格者需重修该课程后参加重修考试。
六、其他要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