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育教学版
《中医学》教学大纲
2021-05-28

 

《中医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总学时:6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践学时: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独特诊疗方法,针对病因、病机进行临床辨证,让学生形成以中医脏腑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并将这一观念运用到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去,使学生在认识疾病中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及中医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自身的临床诊疗水平及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也同时扩大中医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学习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医学心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之后开设中医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等内容;诊、内容;八纲辨证治法主要药物的性味功用,主要方剂的组成和应用。熟悉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应用、内伤发病因素、脏腑辨证的内容防治原则、常见中药与方剂的应用。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病理致病因素、养生预防和治则治法。通过理论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四、学时分配(理论)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第1章

导 论

2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

4

第3章

脏象

10

第4章

精气血津液神

4

第6章

经络系统

2

第7章

病因病机

4

第8章

诊法

6

第9章

辨证

8

第10章

养生预防与治则治法

2

第11章

中药

6

第12章

方剂

6

合    计

54

 

五、课程考核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

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3、课间见习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5%;

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范恒主编.《中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二)参考书

[1] 李经纬 余灜鳌 蔡景峰 .《中医大辞典 .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

[2]高鹏翔.中医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3]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张登本.《中医学基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陆小左主编.《中医诊断学实训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7月

[7] 夏天主编.《现代中医学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8]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

[9] 吴鸿洲主编.《中国医学史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10] 刘德军主编.《中药与方剂.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1] 郑守曾主编.《中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11月

[12]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3] 李家邦主编.《中医学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七、教学内容(理论)

1章 导论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的起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脉经》《唐本草三因学说,金元四大家本草纲目

4.中医学发展与展望

二、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2.辨证论治

三、中医学与西医学比较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熟悉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发展;中医学与西医学比较。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整体观念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辨证论治的内涵;区别以及症、证、病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2章 阴阳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五行概说

二、阴阳的基本含义及特性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特性

3.阴阳的特性

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4、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含义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的特性 2.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3.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3.说明脏腑间的病理传变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熟悉自然界及人体的阴阳、五行属性归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及五行的生克乘侮。

难点:如何运用阴阳的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生克乘侮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如何说明五脏的相互联系以及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3章 脏象

【教学内容】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一、脏象学说的内容和特点。

1.脏: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2.腑:六腑,实而不满,以通为用

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五脏的生理特性

四、五脏的生理联系

五、五脏与季节关系

六、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七、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1、腑与腑的关系    2、脏腑关系

九、五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脏象学说的内容,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五脏的系统连属脏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五脏之间的关系。了解奇恒之腑(脑与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如何理解感悟古代医家对脏腑功能特点的认识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脏器加以分析、比较。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4章 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内容】

1.精的概念

2.的代谢、精的功能、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含义和区别;

3. 气的概念;的生成、运动和运动形式、功能分布与分类

4. 血的概念;血的生成

5. 血的运行血的功能

6. 津液的概念;津液的代谢;

7. 津液的功能

8.神的概念;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9.精、气、血、津液、神之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精津液、神的概念气的生成、生理功能分布与分类血的生成血的功能。

熟悉精的精的功能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含义和区别津液的功能;精、气、血、津液关系了解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血的运行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的生成、分类、功能,血的生成、运行及相关脏器,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如何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精、气、血、津液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第5章 体质(自学)

了解人体的九种体质。

6章 经络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经络走向分布、表里关系和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脉的连属部分

一、 经别  二、经筋    三、皮部    四、别络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十二经脉名称(十二经脉的手足、阴阳、脏腑名称)与分布规律 、走向和交接规律表里关系。熟悉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经络的作用。奇经八脉的名称分类及任、督二脉的简单循行。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含义。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

难点:如何理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板书模型,多媒体

7章 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  

中医致病因素;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特点;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六淫的含义及其与六气的区别。六淫的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七情的致病特点熟悉外感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及疫疠的致病特点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的规律和特点痰饮瘀血的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了解其他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转归及内在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感六淫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难点:七情的概念七情的致病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8章 诊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望诊    

 1.望诊的定义及内容

         2.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舌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望色:“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

望形态

局部望诊 :望五官、皮肤、排出物、   小儿指纹            

 望舌:望舌质  望舌形 望舌态 望舌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二、问汗: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

三、问疼痛:

(一)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隐痛、走窜痛

           (二)疼痛的部位:1、头痛  2、胸痛 3、胁痛 4、脘腹痛 5、腰痛 6、四肢痛

四、问饮食口味:(一)1、食欲与食量2、口渴与饮水(二)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1、问小便 2、问大便

七、问小儿及妇女1.问月经 2、问带下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三)正常脉象

(四)脉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声衰

                        2、推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五)常见病脉及主病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紧、细、涩、促、结、代脉

)相兼脉及主病

二、按诊

(一)按胸胁(二)按虚里(三)按脘腹(四)按肌肤(五)按手足

【教学基本要求】

握全身望诊的望神、内容,局部望诊的望舌内容。问诊中的问寒热。正常舌象,白、红、青紫舌、齿痕舌临床意义。白苔、黄苔临床意义。正常脉象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促、结、代脉的脉象及主病。熟悉舌诊的临床意义;闻诊中听声音内容问诊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了解全身望诊的望形态;局部望诊的望头面、望皮肤、望排出物及望小儿指纹;闻诊中嗅气味内容;问诊中问饮食口味、问二便及问小儿妇女;脉诊的临床意义,洪、濡脉的脉象及主病,相兼脉及主病;按诊。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望神、望色、望舌。

(二)不同热型的发病机理及原因。

难点:(一)不同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特征及主病。

(二)脉诊主病。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板书模型展示,多媒体

9章 辨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2.表里转化3.半表半里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二)热证(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2.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气、血、阴、阳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四、阴阳辨证

(一)阴证与阳证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病机:心气不足,不能鼓血盈脉神脉失养

临床表现:自汗体乏,面色无华,舌质浅淡,脉细弱

心阳虚:病机:心阳不足,不能温通胸阳行血乏力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面唇青暗,脉结代

(二)心血虚、心阴虚

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

心阴虚:以阴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阴不涵阳,虚热内盛而引起的心阳独亢。

(三)心火炽盛    病机:心火内炽实火上炎

(四)心血瘀阻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及瘀血症状共见(注意疼痛特点的不同)

(五)痰迷心窍

辨证要点: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痰浊症状并见

(六)痰火扰心

辨证要点:神昏,谵语,狂躁与痰火内盛症状并见

(七)小肠实热

      辨证要点:心火炽盛及小便赤涩灼痛

(八)小肠虚寒:脾阳受损累及小肠,致小肠阳虚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吐痰清稀及气虚证表现

(二)肺阴虚 干咳或痰少难咯和阴虚内热表现

(三)风热犯肺 :咳嗽、痰少色黄和风热表证

(四)风寒束肺: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表证

(五)燥邪犯肺 :干咳少痰、鼻咽口舌干燥为主要依据。

(六)痰热壅肺

(七)痰湿阻肺

(八)大肠湿热

(九)大肠液亏

(十)大肠结热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二)脾阳虚腹痛绵绵喜温,便溏清稀与虚寒症状并见

(三)脾气下陷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并见

(四)脾不统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症状共见

(五)寒湿困脾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症状。

(六)脾胃湿热 纳呆,腹胀,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内蕴之象

(七)胃阴虚 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阴亏失润之象并见。

(八)胃火炽盛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火见症并见

(九)食滞胃脘 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腐食臭

(十)胃阳虚胃脘冷痛,喜温喜按与阳虚症状并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

 (二)肝火上炎 :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与火热症状共见

(三)肝血虚 :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  为主要表现

(四)肝阴虚:以头晕、目涩、胁痛等及阴虚内热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五)肝阳上亢 :上盛(头重、头胀、头晕)和下虚(脚轻,腰膝酸软无力)

(六)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证常可分为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血虚生风证以及阴虚动风证。

(七)肝胆湿热

(八)寒凝肝脉

(九)胆郁痰扰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二)肾气不固: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三)肾虚水泛:肾的阳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四)肾不纳气:肾气虚衰,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所表现出的证候。

(五)肾精不足:肾精亏损,脑与骨、髓失充,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六)肾阴虚 :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扰,

(七)膀胱湿热:湿热侵袭,蕴结膀胱,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肺气虚 (二)心脾两虚 (三)心肾不交(四)心肾阳虚 (五)肝脾不调

(六)肝胃不和(七)肝火犯肺(八)肝肾阴虚(九)肺脾气虚(十)肺肾阴虚

(十一)脾肾阳虚

【教学基本要求】

1节 八纲辨证

掌握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证候特点熟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和实证的鉴别要点。了解八纲之间相互关系。阴证和阳证的鉴别,亡阴证与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2 脏腑辨证

掌握心气虚、心血瘀阻证的证候特点;肺气虚,肺阴虚,痰湿阻肺证的证候特点;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的证候特点;肝气郁结证候特点;肾阳虚,肾阴虚,肾虚水泛证的证候特点;熟悉心阳虚证,心阴虚证,心火炽盛证的证候特点;风热犯肺,风寒束肺,燥邪犯肺的证候特点;脾不统血、胃火炽盛证、胃阴虚,食滞胃脘证的证候特点;肝血虚,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的证候特点;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证候特点;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证的证候特点。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证的证候特点。了解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证的证候特点;痰热壅肺证肠湿热,大肠液亏,大肠结热证的证候特点;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阳虚证的证候特点;肝阳上亢证肝阴虚,肝风内动寒凝肝脉,胆郁痰扰证的证候特点;膀胱湿热证的证候特点;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肺肾阴虚证的证候特点。

3节 其他辨证(自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八纲各证的证候特点;心气虚、心阳虚证,心血瘀阻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肝气郁结,肝血虚,肝阳上亢证的证候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肾阳虚,肾阴虚证的证候特点;

难点:八纲各证的鉴别要点;心火炽盛与痰火扰心证的区别与联系;肺阴虚与燥邪犯肺证的区别与联系;脾气虚、脾阳虚与脾气下陷证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理解肝风内动的病理机制;如何理解“久病及肾”与“久病多虚”;如何运用整体观念来理解脏腑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10章 养生预防和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养生与预防

一、养生

1、顺时养生;2、饮食养生;3、情志养生;四、运动养生;

二、预防

(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治则与治法

一、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二、基本治则

(一)治病求本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四)调整脏腑(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三、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治未病的概念。中医的治原则治病求本的内容: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八法的概念及适应证。熟悉未病先防、病防变的原则。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应用。三因制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医的治原则

难点:临床上如何运用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11章 中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淡

(三)升降浮沉(四)归经(五)中药毒性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用量 (四)煎服法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药性能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及中药的配伍七情 中药的分类及主要药物的性味功用。

解表药:麻黄、桂枝、柴胡

祛湿药:茯苓 

清热药:石膏、黄芩、黄连、黄柏;

泻下药:大黄;

温里药:附子、干姜; 

理血药:川芎、丹参、三七;

理气药:陈皮、香附 

补益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

熟悉下列药物的性味功用

解表药:防风、菊花薄荷;

祛风湿药:独活;藿香、茵陈蒿

清热药:栀子、金银花

消导药:山楂、鸡内金;

祛痰止咳平喘药:半夏、贝母、苦杏仁;

理血药:红花

平肝熄风药:天麻;

安神药:酸枣仁。

祛湿药:苍术;

祛痰止咳平喘药:桔梗

补益药:熟地;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及中药的炮制。中药的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理论。中药的煎服法。下列药物的性味功用

解表药:荆芥、生姜羌活、葛根、桑叶;

祛湿药: 泽泻、车前子、金钱草;

清热药:知母、连翘、蒲公英玄参

泻下药:芒硝;

祛痰止咳平喘药:前胡、款冬花;

温里药:肉桂;

理气药:枳实、木香

理血药:桃仁、蒲黄

补益药:人参、枸杞子、鹿茸、麦冬、沙参、白芍、杜仲 

平肝息风药:钩藤、全蝎;

安神药:龙骨、远志;

自学药物:催吐药、开窍药、驱虫药、外用药及上述药物的药理研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

难点: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的鉴别。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板书模型展示,多媒体

12章 方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组方原则:

1)君药   (2)臣药   (3)佐药: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4)使药

2.组成变化

  1)增减药物   (2)增减药量

二、方剂的剂型

三、方剂与治法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重点方剂的组成和功用:

解表剂:银翘散

和解剂:逍遥散;

泻下剂:大承气汤 

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 

温里剂:理中丸;

理血剂:血府逐瘀汤

补益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熟悉方剂组成变化。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下列方剂的组成和功用:

解表剂:麻杏石甘汤;

治风剂:独活寄生汤镇肝息风汤 

祛湿剂: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平胃散、八正散; 

清热剂:白虎汤、白头翁、青蒿鳖甲汤;

泻下剂:麻子仁丸;

消导剂:保和丸;

化痰止咳平喘剂:小青龙 

了解方剂的剂型及分类常用方剂的方解、方歌、参考资料及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

治风剂:川芎茶调散、牵正散、天麻钩藤饮;

祛湿剂:真武汤;

清热剂:五味消毒饮、苇茎汤、龙胆泻肝汤;

和解剂:四逆散;

泻下剂:十枣 

化痰止咳平喘剂:止嗽散、苏子降气 

理血剂:桂枝茯苓丸、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

固涩剂:金锁固精丸、清带汤、四神丸;

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温里剂:四逆汤;

理气剂:越鞠丸、瓜蒌薤白白酒汤、柴胡疏肝散;

补益剂:玉屏风散生脉散、参苓白术散

自学催吐、开窍剂、驱虫剂及外用剂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难点:相似方剂的功效鉴别。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教授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

自学第十三章针灸。

了解下列腧穴定位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委中、涌泉、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百会、印堂、中极、关元、气海、膻中。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实习项目

学时

1

经络

6

2

四诊

2

  

8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经络(6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常用腧穴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委中、涌泉、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百会、印堂、中极、关元、气海、膻中的定位及针刺方法。

熟悉艾灸、拔罐操作手法。

了解腧穴的分类及主治规律。

 【内容提要】

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定位法,常用腧穴的分类及主治规律,常用刺灸方法,以及拔罐方法。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经络基本知识(2学时):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走行及分布规律,腧穴定位(合谷、曲池、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委中、涌泉、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百会、印堂、中极、关元、气海、膻中)。

2、针刺和艾灸(2学时):针刺包括认识针具,针具消毒,毫针刺法的练习,患者体位的选择,针刺方法包括进针法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行针手法,留针与出针,针刺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艾灸包括灸的分类,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刮痧、拔罐及考核(2学时):刮痧用具,操作方法。罐的分类,罐的吸附方法,拔罐方法,起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本次实习课的内容进行考核。

见习二:四诊(2学时)

【目的与要求】

掌握望诊和切诊的基本知识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基本知识。

了解闻诊的基本知识(闻诊可不讲)。

【内容提要】

望诊中神、色、形态及舌诊中的望舌质与望舌苔;闻诊中的听声音与嗅气味 ;问诊的主要内容;脉诊中正常脉象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紧细、涩、促、结、代脉的脉象特征。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望诊部分(40分钟):望神(5分钟)望色(10分钟)望形态(5分钟)望舌质舌苔(20分钟)。

2、问诊部分(10分钟):通过具体病例来掌握中医问诊方法,具体病例如下:感冒、咳嗽、头痛、胸痹、胃痛、消渴、水肿、泄泻、痹证、痛经。(选取三个病证来见习)

3、脉诊部分(20分钟):脉诊部分分两组练习,一组用脉诊仪练习,一组学生互相体验,两组交替进行,掌握脉诊的基本知识、方法及常见脉形。

4、考核(10分钟)

(三)成绩考核

 当堂进行小测验及简单操作考核。

(四)指导用书

(一) 教科书

[1]范恒主编.《中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二) 参考书

[1] 李德新主编.《实用中医基础学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 王华主编.《针灸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4] 东贵荣主编.《刺法灸法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5] 高树中主编.《针灸治疗学第九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执笔人:石月萍   教研室:中医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

 

 

 

相关新闻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版权所有
辽宁华睿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X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扫一扫进入互联网医院

锦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