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供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六年十二月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专业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践学时:24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与开发,新的检查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当中,这些技术与康复专业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放射线、CT、MRI、超声等,在诊断方面包括形态与功能诊断。这使得医学影像学成为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并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是临床疾病诊断的基础,学科与该专业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骨关节系统、儿科等疾病的检查与诊断。由于卫生部规划教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着重于影像检查技术与各种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在影像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影像诊断的训练与培养,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学好影像学的诊断技能与临床应用,为日后医疗、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应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功能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基础医学是所有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对解释和认识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有着密切联系;如解剖学是区别正常与异常影像的基础,异常影像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与诊断学、神经内科、内科学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相关。骨关节与软组织影像表现与诊断学、外科学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相关。儿科影像诊断学与儿科学相应疾病的病因、流行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相关。同时,医学影像学为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后续开设的肌肉与骨骼临床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学、慢性疾病临床康复治疗学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影像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知识,检特别是影像表现与诊断要点。
2.熟悉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表现等。
3.了解疾病的检查技术与方法。
4.了解影像学各种检查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
四、学时分配(理论)
序号
|
教学内容
|
学时
|
总论
第一篇第一章
|
第一节:X线成像、第二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第四节:磁共振成像、第五节: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第六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第七节: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第八节:图像存档和传输体统与信息放射学、第九节:分子影像学
|
2
|
第二章
|
第一节:脑
|
2
|
第二章第三章
|
第一节:脑 第二节:脊髓
第四节:咽部 第五节:喉部
|
2
|
第四章
|
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第二节:正常影像表现、第三节:基本病变表现 第四节:疾病诊断
|
2
|
第四章
|
第四节:疾病诊断
|
2
|
第五章
|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
|
2
|
第五章
|
第一节:心脏与心包 第二节:血管
|
2
|
第九章
|
第一节:骨骼
|
2
|
第九章
|
第一节:骨骼
|
2
|
第九章
|
第一节:骨骼
|
2
|
第九章
|
第二节:关节
|
2
|
第九章第十章
|
第三节:软组织
第一节、检查技术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
|
2
|
合 计
|
24
|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针对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试课。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1、出勤记录(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5%;2、阶段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20%;3.见习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15%。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白人驹、徐克主编.《医学影像学》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7月第7版
(二)参考书
[1] 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3版
[2] 伍建林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6年11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绪论
1.医学影像的发展历史和研究领域。
2.医学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概论
第一节 X线成像
【教学内容】
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2.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3.X线检查方法。
4.X线图像的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2.掌握X线图像的特点。
3.了解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4.了解X线检查方法。
5.了解医学影像的发展史和临床应用价值。
【重点与难点】
重点:X线产生、X线特性、X线成像原理、X线图像特点、自然对比、人工对比。
难点:X线成像原理、X线图像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教学内容】
1.CT成像基本原理
2.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3.CT检查方法。
4.CT图像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CT成像的基本原理。
2.掌握CT图像的特点。
3.了解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4.了解CT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CT成像原理、CT图像特点、CT值、密度概念。
难点:CT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
【教学内容】
1.MRI成像基本原理
2.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
3.MRI检查方法。
4.MRI图像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2.熟悉MRI图像的特点。
3.了解MRI设备与MRI成像性能。
4.了解MRI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MRI成像原理、MRI图像特点、信号的概念。
难点:MRI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五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
1.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3.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4.MRI图像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X线、CT、MRI的临床应用。
2.了解X线、CT、MRI检查的优势与不足。
3.了解X线、CT、MRI之间的互补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CT的临床应用。
难点:X线、CT、MRI比较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六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教学内容】
1.图像的观察和分析:阅片前的准备、阅片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影像诊断原则:熟知正常、认识异常、分析总结、结合临床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阅片的原则。
2.熟悉影像诊断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异常影像的分析原则。
难点:异常影像的归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七节 影像检查的申请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影像检查的申请。
2.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技术。
2.了解影像影像诊断报告的类型。
3.了解影像检查的目的。
4.了解如何应用影像诊断报告。
【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像诊断报告的类型。
难点:如何选择影像检查技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八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教学内容】
1.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构成与应用。
2.信息放射学:放射信息系统及远程会诊。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PACS网的构成与应用。
2.了解信息放射学及远程会诊。
【重点与难点】
重点:PACS构成与应用。
难点:PACS构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九节 分子影像学
【教学内容】
1.分子影像学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子影像学技术。
3.目前分子影像学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分子影像学概念。
2.了解分子影像学目前应用与今后发展前景。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影像学概念。
难点:分子影像学技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王万旗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
【教学内容】
1. 脑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
2. 脑的正常X线表现:颈动脉DSA检查、正常脑血管造影颈内动脉分支。
3. 脑的正常CT平扫、增强扫描的表现:颅骨、脑实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
4. 脑的正常MRI平扫、增强、DWI检查的表现:脑实质、含脑脊液结构、颅骨、血管。
5. 脑血管DSA基本病变表现:狭窄、闭塞、局限性突起、增粗、受压移位。
6. 脑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基本病变表现:密度、结构、颅骨改变,不同形式的强化。
7. 脑MRI平扫、增强、MRA、DWI基本病变表现:信号改变、结构改变。
8. 星形细胞肿瘤(1)临床与病理:分级、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CT:白质。Ⅰ级:平扫,低密度灶,占位效应轻;增强,多无或轻度强化;Ⅱ~Ⅳ级:平扫,高、低或混杂密度肿块,钙化和出血,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多呈花环样强化、附壁结节强化或不均匀强;2)MRI:平扫,T1WI低或混杂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与CT增强类似;(3)诊断:根据CT、MR表现;需与脑梗死、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脑脓肿、转移瘤鉴别。
9. 脑膜瘤(1)临床与病理: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多位于脑外,与硬膜粘连;(2)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肿块等或略高密度,钙化,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瘤周水肿轻或无,颅板增生或破坏;增强,均匀性显著强化;2)MRI:平扫,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肿块均一明显强化,特征性“脑膜尾征”;(3)诊断:根据CT、MRI表现,结合部位、性别、年龄诊断;需与星形细胞肿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
10. 垂体瘤(1)临床与病理:分类,生长方向,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CT:垂体微腺瘤:需冠状面薄层增强,垂体内低、等或稍高密度结节,间接征象包括垂体高度大于8mm、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或鞍底下陷;垂体大腺瘤:平扫,蝶鞍扩大,肿块突入鞍上池,可侵犯海绵窦,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2)MRI:垂体微腺瘤:平扫,小的异常信号;增强,早期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垂体大腺瘤:T1WI稍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表现结合内分泌检查结果;少数垂体大腺瘤需与鞍上脑膜瘤、颅咽管瘤鉴别。
11. 听神经瘤(1)临床与病理:后颅窝,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CT:平扫,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可钙化或出血,轻至中度水肿,四脑室受压,幕上脑积水,内耳道锥形扩大;增强,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2)MRI:类似CT;(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位置、影像表现诊断;肿瘤不典型或较大,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鉴别。
12. 颅咽管瘤(1)临床与病理: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CT:平扫,鞍上池内、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常见钙化,可出现脑积水;增强,囊壁和实性部分强化;2)MRI:平扫,成分不同信号不同;增强,囊壁和实性部分强化;(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表现诊断,少数需与垂体瘤鉴别。
13. 脑转移瘤(1)临床与病理:转移途径,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CT:平扫,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等或低密度灶,瘤周水肿重;增强,结节或环状强化;2)MRI:平扫,一般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类似CT;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表现,结合原发肿瘤病史诊断;需与多发脑肿瘤、多发脑脓肿鉴别。
14. 脑外伤的临床与病理、分型。
15. 脑挫裂伤(1)病理,定义;(2)影像学表现:1)CT: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高密度出血,占位效应;或广泛性脑水肿、脑内血肿;2)MRI:水肿、出血信号。
16. 脑内血肿(1)病理基础;(2)影像学表现:1)CT:高密度灶;2)MRI:血肿信号与血肿期龄相关。
17. 硬膜外血肿(1)病理基础、血肿位置、形态;(2)影像学表现:CT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
18. 硬膜下血肿(1)病理基础、血肿位置、形态;(2)影像学表现:1)CT:急性期,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肿高、等、低或混杂密度;2)MRI:信号与血肿期龄相关。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1)血肿位置;(2)影像学表现:1)CT: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7天左右吸收,CT阴性;2)MRI:难以显示急性期,慢性期高信号。
20. 脑出血(1)临床与病理:病因、出血好发部位、血肿分期;(2)影像学表现:1)CT:平扫,急性期,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吸收期,血肿缩小、密度减低、水肿带增宽;囊变期,囊腔伴脑萎缩;2)MRI信号随血肿期龄变化,各期血肿信号。(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表现和症状;不明显脑出血需与肿瘤鉴别。
21. 脑梗死(1)分类、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1)缺血性梗死:CT:平扫,24小时后低密度灶,皮髓质同时受累,占位效应轻;增强,梗死当天低灌注,其后脑回状强化,1~2月后不强化;MRI:发现早、敏感性高,长T1长T2信号,DWI早期高信号,MRA显示大分支闭塞;2)出血性梗死:CT:低密度梗死灶内高密度出血,占位效应明显;MRI:梗死区内短T1信号;3)腔隙性脑梗塞:深部髓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CT:脑深部低密度灶;MRI:早期DWI高信号,其后长T1长T2信号;(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结合病史诊断;不典型需与星形细胞肿瘤、病毒性脑炎鉴别。
22. 颅内动脉瘤(1)临床与病理:好发部位;(2)影像学表现:1)X线:DSA直观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CT:分三型,Ⅰ型无血栓,平扫高密度灶,增强均一强化;Ⅱ型部分血栓,平扫中心或偏心高密度灶,增强“靶征”;Ⅲ型完全血栓,平扫低密度灶,增强瘤壁环形强化;动脉瘤破裂不显示瘤体,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积水、脑水肿和脑梗死;3)MRI:瘤腔流空信号,血栓混杂信号:4)CTA、MRA三维显示动脉瘤;(4)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DSA、CTA、MRA诊断。
23. 颅内血管畸形(1)分类,AVM最常见;(2)影像学表现:1)X线:DSA直接显示动静脉畸形全貌;2)CT:平扫,混杂密度灶;增强,斑点或弧线状强化;可继发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萎缩;3)MRI:扩张流空血管团,临近脑实质低或混杂信号;(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DSA、CTA、MRA诊断。
24. 脑脓肿(1)形成、临床与病理,分期;(2)影像学表现:1)CT:急性炎症期,平扫,低密度灶,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化脓坏死期,平扫,低密度区内更低密度灶;增强,轻度不均匀强化;脓肿形成期,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增强,环形强化;2)MRI:平扫,脓腔内长T1长T2信号;DWI,脓腔内明显高信号;增强,光滑薄壁环形强化;(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CT、MRI、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脑的正常和异常X线、CT、MRI表现;常见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的CT、MRI表现。
2. 熟悉脑脓肿的CT、MRI表现;常见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3. 了解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的临床与病理、CT、MRI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常见脑肿瘤、脑外伤及脑血管病的CT、MRI表现。
难点: 脑肿瘤的鉴别诊断,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脊髓
【教学内容】
1. 脊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
2. 脊髓的正常X线表现:脊椎、脊髓血管造影。
3. 脊髓的正常CT扫描的表现:骨性椎管、椎管内软组织。
4. 脊髓的正常MRI检查的表现:脊髓、蛛网膜下腔、椎间孔、脊神经。
5. 脊髓X线平片基本病变表现:椎管内占位、脊椎结核、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椎管内血管畸形。
6. 脊髓CT平扫、增强扫描的基本病变表现:椎管内占位、椎间盘突出、脊髓脂肪瘤、血管畸形。
7. 脊髓MRI平扫、增强、MRM基本病变表现:出血、肿块、变形、坏死的信号改变。
8. 椎管内肿瘤(1)临床与病理:病理类型与部位有关,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1)X线和CT:价值有限;2)MRI:髓内肿瘤显示脊髓增粗;髓外硬膜内肿瘤显示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硬膜外肿瘤显示蛛网膜下腔变窄和脊髓受压移位;(3)诊断:根据MR表现。
9. 脊髓损伤(1)分型、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1)X线:发现骨折、滑脱;2)CT:显示脊髓出血、硬膜内外出血、骨折;2)MRI:直观显示外伤性椎管狭窄、脊髓损伤类型、部位、范围和程度。(3)诊断:根据MRI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脊髓MRI检查方法及正常、异常表现;椎管内肿瘤、脊髓的MR表现及诊断。
2. 了解脊髓X线、CT检查方法及正常、异常表现;椎管内肿瘤、脊髓的X线、CT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椎管内肿瘤、脊髓损伤MRI表现。
难点: 椎管内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三章 头颈部
第四节 咽部
【教学内容】
1. 咽部解剖。
2. 咽部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
3. 咽部正常CT、MRI表现: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4. 咽部基本病变:咽腔狭窄或闭塞;咽壁增厚或不对称;异常密度、信号或肿块;咽旁间隙异常。
【教学基本要求】
1. 熟悉咽部正常、基本病变的CT、MR表现。
2. 了解咽部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咽部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难点: 咽部基本病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五节 喉部
【教学内容】
1. 喉部解剖。
2. 喉部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
3. 喉部正常CT、MRI表现: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密度或信号。
4. 喉部基本病变:喉腔狭窄或闭塞;喉壁增厚;喉周围间隙的移位或消失;喉软骨破坏。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喉癌CT、MRI表现。
2. 熟悉喉部正常、基本病变的CT、MR表现;喉外伤的影像学表现。
3. 了解喉部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喉部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难点: 喉部基本病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窦 平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检查技术
【教学内容】
1.X线检查。(1)胸部X线摄影,常规体位有后前位、侧位及斜位胸片。(2)胸部透视。
2.超声检查。
3.CT检查。(1)平扫检查。(2)增强检查。(3)后处理技术:薄层面重组技术、多平面重组技术、支气管树成像、CT仿真内镜、肺结节分析技术。(4)能谱CT
4.MRI检查。(1)平扫检查。(2)增强检查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胸部后前位和侧位胸片、斜位胸片、CT平扫检查、增强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2.了解胸部透视、能谱CT、MRI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的应用价值。
【重点与难点】
重点:X线检查、CT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应用中各自的适用范围
难点:胸部CT平扫检查、增强检查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教学内容】
1.X线检查。(1)胸廓:胸壁软组织、骨性胸廓、胸膜。 (2)肺:肺野、肺门、肺纹理、肺叶和肺段、气管、支气管。(3)纵隔。(4)横膈。
2.CT检查。(1)胸壁:胸壁肌肉、胸部骨骼。(2)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3)肺:肺野、肺门、叶间裂、肺叶、肺段和次级肺小叶。(4)横膈。
3.MRI检查。(1)胸壁。(2)纵隔。(3)肺。(4)横膈。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正常胸部X线表现。
2.熟悉正常胸部CT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胸部X线正常表现,肺野定义、划分,肺尖区、锁骨下区,肺门影的构成、位置,肺门
角,肺纹理的构成、特点,肺叶、肺段、肺小叶。
难点:肺叶、肺段解剖及双肺差别特点,肺门构成,正常CT表现,纵隔的划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
【教学内容】
1.肺部病变。(1)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2)肺实变。(3)空洞与空腔。(4)结节与肿块。(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6)钙化。
2.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2)气胸与液气胸。(3)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4)胸膜肿块。
3.纵隔改变。(1)X线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2.熟悉胸部基本病变的CT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部张,肺实变,空洞与空腔,结节与肿快,胸腔积液,气胸与液气胸,胸膜肿块。
难点:空气支气管征定义,空洞与空腔定义及X线、CT表现,结节与肿块的X线及CT表现。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四节 疾病诊断
【教学内容】
1.支气管扩张症。(1)临床与病理:病因,分型,临床症状。(2)影像学表现:X线。CT、HRCT:1)柱状支气管扩张。2)曲张型支气管扩张。3)囊状型支气管扩张。4)支气管粘液栓。(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诊断,与多发含气囊肿和肺气肿鉴别。
2.肺炎。(1)大叶性肺炎: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充血期、红色和灰色肝变期、消散期。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大叶性干酪样肺炎鉴别。(2)小叶性肺炎: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3)间质性肺炎: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
3.肺脓肿。(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1)X线,2)CT,3)增强CT。(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癌性空洞和肺结核空洞相鉴别。
4.肺结核。(1)临床与病理:基本病理变化为渗出、增殖和变异,临床症状,结核病分类。(2)影像学表现:1)原发型肺结核。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3)继发型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性肺结核。4)结核性胸膜炎。(3)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鉴别,结核性空洞与癌性空洞景别。
5.弥漫性肺疾病。(1)特发性肺纤维化: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早期、进展期、晚期。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类风湿病及硬皮病的肺部改变鉴别。(2)肺泡蛋白质沉积症: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
6.肺肿瘤。(1)原发性支气管癌: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1)临床与病理:病理分类,好发部位分型,临床症状。2)影像学表现:早期和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早期和中晚期周围型肺癌,弥漫型肺癌。3)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央型肺癌与支气管内膜结核和支气管腺瘤鉴别,周围型肺癌与炎性假瘤、结核球及肺错构瘤鉴别。(2)继发性肺肿瘤:1)临床与病理:转移途径,临床表现。2)影像学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
7.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1)特定好发部位。(2)临床与病理。(3)影像学表现:1)胸内甲状腺肿,2)胸腺瘤,3)畸胎类肿瘤,4)淋巴瘤,5)神经源性肿瘤,6)囊性肿块。(4)诊断与鉴别诊断:注意病变部位、密度或信号、边缘及临近结构的改变。
8.胸膜病变。(1)病因,临床表现。(2)化脓性胸膜炎: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急性期、慢性期,CT:平扫,增强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与周围性肺脓肿鉴别。(3)胸膜肿瘤:1)原发性胸膜肿瘤:临床与病理,影像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2)胸膜转移瘤: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熟悉支气管扩张、胸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了解弥漫性肺疾病、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肺炎、肺脓肿、肺结核、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难点:肺脓肿空洞与肺结核空洞及癌性空洞鉴别,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炎性假瘤、肺错构瘤鉴别。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冉 威
第五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脏与心包
【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1)X线检查:心脏摄片,心脏造影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
2.正常影像表现。(1)X线检查:正常心脏大血管的投影,心脏形态,心脏大小。(2)CT检查:横轴位,短轴位,长轴位,三维容积再现及冠状动脉探针。(3)MRI检查:心肌,心内膜,瓣膜,心包,冠状动脉。
3.基本病变表现。(1)心脏位置、形态和大小异常:1)位置异常:整体位置异常,房室相对位置异常,房室连接关系异常,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2)形态和大小异常:1)整体形态异常。2)结构异常。(2)心脏运动和血流异常:1)运动异常。2)血流异常:速度、时相、性质、途径异常。(3)冠状动脉异常:1)冠状动脉造影。2)MSCT检查。3)MRI检查。(4)心包病变:1)心包积液。2)心包增厚。3)心包钙化。4)心包肿块。(5)肺门及血管异常:1)肺门异常:肺充血、肺瘀血。2)肺动脉异常:肺充血、肺动脉高压、肺少血。3)肺静脉高压:病因,征象:肺瘀血、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4)混合型肺循环高压。
4.疾病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3)诊断与鉴别诊断。(2)风湿性心脏病: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3)诊断与鉴别诊断。(3)原发性心肌病: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3)诊断与鉴别诊断。(4)先天性心脏病:1)房间隔缺损: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X线,CT。诊断与鉴别诊断。2)法洛四联症: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X线,CT。诊断与鉴别诊断。(5)心包疾病: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3)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X线正常心脏X线表现,心脏形态及大小异常的X线表现,风湿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2.熟悉心包病变的X线、CT表现,肺门及肺血管异常表现,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X线和CT表现。
3.了解心脏疾病常用检查方法,正常心脏CT与MRI表现,心脏整体位置异常、冠状动脉异常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X线、CT表现,扩张型心肌病的X线表现,法洛四联症的X线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X线正常心脏大血管投影,心脏形态及大小异常的X线表现,肺门及肺血管异常表现,风湿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难点:心脏形态和大小异常的X线表现,肺门及肺血管异常的表现,风湿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先天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血管
【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1)X线检查:胸部平片,血管造影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
2.正常影像表现。(1)X线检查:胸部平片,血管造影检查。(2)CT检查。(3)MRI检查。
3.基本病变表现。(1)位置异常。(2)形态异常。(3)数目异常。(4)管腔异常:管腔扩大,管腔狭窄或闭塞,其它异常。(5)管壁异常:增厚、变薄、形态异常、钙化。(6)血流异常。
4.疾病诊断。(1)肺动脉栓塞: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MRI。3)诊断与鉴别诊断。(2)主动脉夹层: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MRI。3)诊断与鉴别诊断。(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MRI。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下肢深静脉血栓:1)临床与病理。2)影像学表现:X线;CT;MRI。3)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管腔异常与管壁异常的表现,肺动脉栓塞的X线和增强CT表现,主动脉夹层的X线和增强CT表现。
2.了解血管疾病常用检查方法,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X线和CTA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X线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肺动脉栓塞的增强CT表现,主动脉夹层的增强CT表现。
难点: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要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冉 威
第九章 骨关节与软组织
第一节 骨骼
【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X线、CT、MRI。
2.正常影像学表现:(1)骨的结构与发育;(2)长骨;1)小儿骨,2)骨龄,3)成年骨。(3)脊柱;
3.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2)骨质软化;(3)骨质破坏;(4)骨质增生硬化;(5)骨膜增生;(6)骨与软骨钙化;(7)骨质坏死;(8)矿物质沉积;(9)骨骼变形。
4.疾病诊断:(1)骨骼创伤:1)骨折;2)椎间盘突出;3)膝关节半月板撕裂;(2)骨感染:1)化脓性骨髓炎;2)骨结核;3)骨肿瘤及瘤样病变。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基本病变表现。
2.掌握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折概念。
3.掌握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4.了解骨的结构和发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折概念、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软骨
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难点: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巨细胞瘤、骨肉瘤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关节
【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X线、CT、MRI。
2.正常影像学表现:(1)关节骨端;(2)关节间隙;(3)关节囊、韧带、关节盘。
3.基本病变表现:(1)关节肿胀;(2)关节破坏;(3)关节退行性改变;(4)关节强直;(5)关节脱位。
4.疾病诊断:(1)关节外伤:1)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周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 2)关节软骨损伤;(2)关节感染:1)化脓性关节炎;2)关节结核;(3)慢性关节病:1)退行性骨关节病;2)类风湿关节炎;3)强直性脊柱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X线表现及诊断。
2. 掌握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3. 熟悉关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基本病变表现。
4.了解关节结构。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诊断。
难点: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三节 软组织
【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X线、CT、MRI。
2.正常影像学表现:(1)X线检查无法显示其各自的组织结构;(2)CT检查可分辨脂肪、肌肉及血管等组织结构,增强扫描区分血管及神经;(3)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
3.基本病变表现:(1)软组织肿胀;(2)软组织肿块;(3)软组织钙化和骨化;(4)软组织内气体。
4.疾病诊断:(1)韧带与肌腱损伤;(2)软组织炎症;(3)软组织肿瘤:1)脂肪瘤;2)血管瘤;3)脂肪肉瘤。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软组织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2. 掌握软组织脂肪瘤、血管瘤、脂肪肉瘤CT及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3. 了解正常骨肌系统软组织CT及MRI影像学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韧带与肌腱损伤、软组织炎症、软组织肿瘤CT及MRI诊断。
难点:脂肪肉瘤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十章 儿科影像诊断学
第一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技术
【教学内容】
1. X线检查:(1)普通X线检查;(2)X线造影检查。
2. CT检查 :(1)平扫CT;(2)增强CT。
3. MRI检查:(1)平扫检查:1)普通平扫检查;2)特殊平扫检查;(2)对比增强检查;(3)其他MRI检查方法。
4. 检查前准备:常用镇静药物为10%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剂量为0.5ml/kg,一般不超过1克。
【教学基本要求】
1.合理选择儿童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2.熟悉儿童生理解剖结构。
3.了解儿童检查前准备。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择适合的儿童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
难点:儿童生理解剖结构。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教学内容】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临床与病理。
(2)影像学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MRI影像学表现。
2. 熟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
难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提问式教学,配合使用多媒体、PPT、观看教学用片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见习项目
|
学时
|
1
|
见习一 神经系统
|
4
|
2
|
见习二 神经系统
|
4
|
3
|
见习三 呼吸系统
|
4
|
4
|
见习四 循环系统
|
4
|
5
|
见习五 骨与关节
|
4
|
6
|
见习六 骨与关节
|
4
|
合 计
|
24
|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神经系统(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脑的正常和异常X线、CT、MRI表现。
2. 掌握脑外伤、脑血管病的CT、MRI表现。
【内容提要】
1.脑和脊髓的检查技术:X线、CT、MRI检查;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颅骨、脑实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血管。
2.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见习二:神经系统(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脑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脑脓肿的CT、MRI表现。
3.了解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的临床与病理、CT、MRI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内容提要】
1.脑和脊髓的检查技术:X线、CT、MRI检查;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颅骨、脑实质、脑室系
统、蛛网膜下腔、血管。
2.脑肿瘤、颅内感染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见习三:呼吸系统(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正常胸部X线表现,胸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 熟悉正常胸部CT表现,胸部基本病变的CT表现,支气管扩张、胸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 了解弥漫性肺疾病、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内容提要】
1. 呼吸系统常用检查技术。
2. 正常表现。
3. 基本病变。
4. 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弥漫性肺疾病、肺肿瘤、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胸膜病变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见习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X线正常心脏X线表现,心脏形态及大小异常的X线表现,风湿性心脏病的X线表现。
2. 熟悉心包病变的X线、CT表现,肺门及肺血管异常表现,房间隔缺损的X线表现,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的X线和CT表现。
3. 熟悉血管管腔异常与管壁异常的表现,肺动脉栓塞的X线和增强CT表现,主动脉夹层的X线和增强CT表现。
4. 了解心脏疾病常用检查方法,正常心脏CT与MRI表现,心脏整体位置异常、冠状动脉异常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X线、CT表现,扩张型心肌病的X线表现,法洛四联症的X线表现。
5. 了解血管疾病常用检查方法,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X线和CTA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X线和增强CT表现。
【内容提要】
1. 循环系统常用检查技术。
2. 心脏与血管正常X线和CT表现。
3. 心脏与血管的基本病变。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原发性心肌病、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风湿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见习五:骨肌关节与软组织(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基本病变表现。
2.掌握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折概念。
3.掌握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骨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4.了解骨的结构和发育。
5.了解正常骨肌系统软组织CT及MRI影像学表现。
【内容提要】
骨骼的检查技术;X线、CT、MRI检查;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疾病诊断。
见习六:骨肌关节与软组织(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X线、MRI表现及诊断。
2. 掌握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3. 熟悉关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基本病变表现。
4.了解关节结构。
5. 掌握韧带与肌腱损伤、软组织炎症、软组织肿瘤CT及MRI诊断。
6. 掌握软组织脂肪瘤、血管瘤、脂肪肉瘤CT及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内容提要】
1.关节的检查技术;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疾病诊断。
2.软组织的检查技术;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疾病诊断。
(三)成绩考核
考试课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见习部分采取教师给出教学用片并提问相关问题,学生给出诊断并回答问题,成绩由见习教师现场打分的方式。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组成,每项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期末考试不及格或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终结性考核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及格)按该门课程总成绩不及格认定。课程考核总成绩及终结性考核不及格,只参加终结性考核补考,原形成性考核成绩有效。留降级学生重修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重新记载。
(四)见习指导用书
参考书
[1] 龚洪瀚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1月
[2] 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第3版
执笔人:冉威 教研室:影像教研室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