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教学大纲
(供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六年六月
《内科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2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且与许多基础和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它涉及面广,可分为多个专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其内容对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实践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内科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关键。由于卫生部规划教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科学着重于上述系统疾病的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在内科学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内科学是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学生通过内科学的学习,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了解诊治的新进展,为以后的康复治疗、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应包括: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基础医学是所有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运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与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有着不能分割的密切联系;诊断学是医生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的最基本依据的科学,是内科诊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技能与知识;药理学是疾病治疗学的基础学科。
很多临床医学课程均与内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某些传染病、神经病甚至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可以被误诊为内科疾病,内科疾病也可与儿科、外科、妇产科等疾病相互转化或伴发,同时,内科学为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后续开设的慢性疾病临床康复治疗学、神经康复学、作业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内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方法及病志书写的基本方法。
3.了解内科常用辅助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如: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超声等
4.了解内科各学科的新进展。
四、学时分配(理论)
章节
|
教学内容
|
学时
|
第三章 第二节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
|
第六章
|
肺部感染性疾病
|
1
|
第四章
|
支气管哮喘
|
2
|
第七章
|
肺结核
|
2
|
第九章
|
间质性肺疾病
|
1
|
第十一章第三节
|
肺源性心脏病
|
1
|
第十三章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1
|
第十五章
|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
1
|
第二章
|
心力衰竭
|
2
|
第三章
第二、三、五节
|
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
1
|
第四章第二、三节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
1
|
第四章第四节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2
|
第十一章
|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
1
|
第五章
|
高血压
|
2
|
第四章第一、二节
|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
1
|
第五章
|
消化性溃疡
|
1
|
第十二章
|
脂肪性肝病
|
2
|
第十五章
|
肝硬化
|
2
|
第十八章第二节
|
慢性胰腺炎
|
2
|
第八章
|
尿路感染
|
2
|
第十三章
|
慢性肾衰竭
|
2
|
第三章
|
缺铁性贫血
|
2
|
第九章
|
甲状腺功能亢进
|
2
|
第二十一章
|
糖尿病
|
2
|
第二十三章
|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
1
|
第二十四章
|
肥胖症
|
1
|
第三章
|
类风湿关节炎
|
2
|
第五章
|
脊柱关节炎
|
2
|
第十一章
|
骨关节炎
|
1
|
第十三章
|
骨质疏松症
|
2
|
第三章
|
中暑
|
1
|
第六章
|
淹溺
|
1
|
合 计
|
48
|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针对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考试课。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各项任务的考核比例为:1、出勤记录(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5%;2、阶段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20%;3. 见习考核,每学科见习课结束,带教老师根据本学科重点,给出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分析,写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并写出医嘱;提出相应的理论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考核中通过病历分析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临床思维,为临床实习打基础,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15%。4、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行闭卷笔试,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 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3月第8版
(二)参考书
[1]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3版
[2] 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3] 王海燕 《肾脏病学》 第三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9月
[4] 张之南 《血液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9月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篇 第三章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教学内容】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炎症机制,其他。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改变。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肺功能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
体征:肺气肿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辅助检查:肺功能,胸部x线,血气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不完全可逆的分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
根据肺功能诊断及分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COPD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分期和分级、辅助检查及并发症。
2.熟悉COPD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COPD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COPD概念、 COPD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COPD并发症、长期家庭氧疗指征。
难点: COPD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教学内容】
1. 肺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 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3. 肺炎的分类、常见病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4. 肺炎的治疗及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
(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4)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2.熟悉:
(1)肺炎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及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肺炎的诊断程序。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特点。
3.了解:
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常见致病菌。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典型的X线表现。
难点:常见病原菌肺炎(葡萄球菌、支原体)的临床特点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教学内容】
1.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2.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内因,外因。
4.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免疫-炎症机制,神经机制,气道高反应性。
5.支气管哮喘的病理。
6.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体征: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7.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肺功能,血气,X线,变应原检测。
8.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9.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慢喘支,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10.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症。
11.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平喘药物类型,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
12.哮喘的教育及管理、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呼吸功能检查、诊断及分期、分级、鉴别诊断。
2.掌握平喘药物类型和作用机理
3.熟悉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案、病因、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4.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治疗哮喘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难点: 支气管哮喘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七章 肺结核
【教学内容】
1.肺结核的流行病学。
2.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类型、生物特性。
3.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4.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5.肺结核的病理:渗出、增生、变质。
6.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一般症状、呼吸道症状及体征。
7.肺结核的诊断:诊断标准;确定其活动性。
8.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常见需鉴别的疾病。
9.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化疗原则;(2)化疗方法;(3)化疗方案
10大咯血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肺结核播散途径;我国的结核病分类法;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肺结核病因和发病原理;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常用化疗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及副作用。
3.了解肺结核流行病学;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核病分类和诊断要点,结核病的化学治疗原则,常用抗结核病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与副作用。
难点: 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的关系;统一标准化疗方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1. 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
2.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3. 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相关病史、体征。
4. 间质性肺疾病的影像学评价、肺功能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外科肺活检
第二节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定义、流行病学。
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
5.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辅助检查:胸部X线、胸部HRCT、肺功能、血液化验、BALF/TBLB、肺外科肺活检。
6.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标准及急性加重的诊断标准。
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8.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肺移植、并发症治疗、对症治疗及加强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9.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自然病程与预后。
第三节 结节病
1. 结节病的定义。
2. 结节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
3. 结节病的病理为非干酪样上皮样细胞性肉芽肿。
4. 结节病的临床表现,急性结节病和亚急性/慢性结节病。
5. 结节病的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试验、纤维支气管镜与支气管肺泡灌洗、血液检查、结核菌试验。
6. 结节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7. 结节病的预后。
第四节 其他间质性肺疾病
1.过敏性肺炎HP\EAA
2.嗜酸性细胞性肺炎
3.肺朗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PLCH
4.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
5.肺泡蛋白沉着症PAP
6.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相关病史、体征。
2. 熟悉间质性肺疾病的影像学评价、肺功能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外科肺活检。
3. 掌握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定义、病理改变、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4. 熟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5. 了解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预后。
6. 了解结节病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7. 熟悉结节病的胸X线分期
8. 了解其它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及临床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相关病史、体征。
2.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难点: 1.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十一章 第三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教学内容】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 (1)支气管疾病;(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3)肺血管疾病。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2)心脏病变、心功能不全(3)肺动脉高压新的分类(4)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主要是慢阻肺的表现。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重期):1)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体循环瘀血。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辅助检查:(1)X线检查;(2)心电图检查; (3)心电向量图检查; (4)超声心动图检查 ;(5)血液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根据慢性肺、胸疾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1)肺性脑病; (2)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3)心律失常; (4)休克; (5)消化道出血; (6)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1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及预防:(1)急性加重期:1)控制感染;2)通畅呼吸道;3)控制心力衰竭 ;4)控制心律失常;5)加强护理工作。(2)缓解期:中西结合综合措施,防治原发疾病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促进肺、心功能恢复。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防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依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及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难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形成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二篇 第九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
【教学内容】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定义和分型。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情程度分级)(夜间和白天)和并发症及全身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4.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体征、实验室检查(PSG)和鉴别诊断。
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一般、病因、药物和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口腔矫治器和手术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睡眠呼吸暂停的定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睡眠呼吸暂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的预防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定义、分型、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情程度分级)及并发症。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图PSG。
4.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首选为CPAP治疗。
难点: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表现和治疗。
第十五章 第二节 慢性呼吸衰竭
【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定义。
2.呼吸衰竭的病因: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肌肉疾患;支气管—肺部疾病,胸膜胸廓病变和脊柱严重畸形;循环系统和肺血管疾病;溺水,电击,和蛇咬伤等等。
3.呼吸衰竭的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理2)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人体的影响。
5.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6.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紫绀。(3)精神神经症状。(4)血液循环系统⑤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7.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1)诊断:按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有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诊断。 (2)治疗:1)建立畅通的气道。2)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剂的用法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指征。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5)抗感染治疗。 6)合并症的防治。7)营养支持。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呼吸衰竭的定义、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发病机制,慢性呼吸衰竭Ⅱ型的氧疗原则。
难点: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章 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
概述:
1. 心力衰竭定义
2.心力衰竭病因:(1)基本病因;(2)诱发因素
3.心力衰竭病理生理:(1)代偿机制:;(2)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3)关于舒张功能不全(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
4. 心力衰竭的类型:
5.心功能分级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1.流行病学
2.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3)全心衰竭:常以一侧为主。
3.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
4.诊断:病史,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内容: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心功能分级。
5.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
6.治疗:(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3)药物治疗;(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5)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1.概述:急性左室功能不全引起的急性肺水肿。
2.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穿孔、血压急剧升高、严重心律失常等。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快、第一心音弱,有舒张早期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和哮鸣音、血压下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5.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6.治疗:坐位、吸氧、镇静剂、吗啡或杜冷丁、快速洋地黄类药物(注意适应征和禁忌症),快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消除诱因。基本病因的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β阻滞剂的应用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3.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发病原理、实验室检查。
4.了解心力衰竭其他药物治疗及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治疗进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力衰竭的定义、病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的应用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难点: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三章 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室颤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
3.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要点。
难点: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发生机制、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流行病学情况,临床分型。
2.诊断标准:
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各种类型心绞痛。
3.诊断:特征性胸痛、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4.鉴别诊断:心肌梗死、心脏神经宫能症、肋间神经痛、心包炎、胃肠道疾病、颈椎病等。非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
5.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2)缓解期的治疗;(3)介入及外科治疗;(4)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冠心病分型、心绞痛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
2.熟悉内容:心绞痛的分型和预后
3.了解内容: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心绞痛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冠心病分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定义;典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节 心肌梗死
【教学内容】
1.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诱发因素。
2.病理:(1)冠状动脉病变;(2)心肌病变。
3.病理生理:泵衰竭
4.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2)症状: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体征:心脏体征、血压及其他体征;(4)并发症:心室壁瘤、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栓塞、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5.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动态性改变、心肌梗塞定位和确定范围。(2)心向量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较敏感,但不具特异性;(3)放射性核素检查和超声心动图;(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血心肌坏死标记物。
6.诊断:诊断依据症状、心电图和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测定。不典型及早期表现。
7.鉴别诊断: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腹症、主动脉夹层。
8.治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原则;(2)具体措施:
9.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和预防。
3.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病理生理和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心肌梗死定义、诊断与治疗。
难点: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对应关系、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改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五章 高血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1.概述: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
2.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3.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储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细胞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4.病理:心、脑、肾、眼底重要脏器脏器的基本病理形态、功能改变
5.临床表现和并发症:(1)一般表现:症状、体征;(2)并发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3)恶性和急进性高血压
6.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血压水平的分级及危险度的分层;(2)鉴别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的种类
7.治疗:(1)目的与原则;(2)降压药物治疗;(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与药物选择及高血压急症的处理。
2.熟悉高血压水平分级及危险分层。
3.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与药物选择及高血压急症处理
难点:降压药物选择,高血压的危险度分层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教学内容】
1.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4个时期
3.心脏骤停的处理:识别 呼救 心肺复苏,复苏后的处理
4.其他:预后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心脏骤停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
2.熟悉内容:心脏骤停复苏后的处理
3.了解内容:心脏骤停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脏骤停的处理
难点:复苏后的处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胃炎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急性胃炎
1.概述: 定义、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药物、应激、乙醇
3.临床表现和诊断
症状:上腹隐痛、呕血、黑便。
诊断:病史(确定病因),胃镜(确定诊断),强调紧急胃镜检查。
4.防治 (1)针对原发病和病因 (2)抑酸药 (3)保护胃粘膜药
第二节 慢性胃炎
1.概述: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
2.流行病学
3.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因素为主
4.病理:非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的临床意义。
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慢性长期不规则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 免疫性胃炎可有贫血。
6.辅助检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测定。
7.诊断:胃镜及粘膜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可靠方法。
8.治疗:无特异性治疗。
主要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胃内酸度,保护胃粘膜及对症治疗。
9.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本病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
3. 了解本病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性胃炎的定义、病理特征、胃镜表现、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分类、病理特点、病因、诊断、胃镜及活检。
难点:慢性胃炎的病因及病理特征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原理: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有关的共同因素:(1) 幽门螺杆菌感染;(2)胃酸和蛋白酶;(3)非甾体抗炎药;(4)其他。
3.病理:好发部位及病理特点。
4.临床表现:(1)疼痛特点及其变化的意义;(2)上消化道其他症状及全身症状;(3)体征;(4)特殊类型溃疡;(5)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之比较。
5.辅助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液分析和血清胃泌素测定、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粘膜活检的诊断价值、临床意义。
6.诊断:病史、X线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
7.鉴别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胆胰疾病、胃癌、胃泌素瘤。
8.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
9.治疗:目的和原则(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3)外科手术治疗
10.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2.熟悉病因和发病原理、辅助检查。
3.了解病理、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难点: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篇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教学内容】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两次打击”学说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
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表现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非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7.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原则
8.酒精性肝病的定义
9.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酒精性肝病的病理
11.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
12.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3.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4.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定义及主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熟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诊断
难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十五章 肝硬化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因:(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胆汁淤积;(4)循环障碍;(5)工业毒物或药物;(6)代谢障碍;(7)营养障碍;(8)免疫紊乱;(9)血吸虫病(10)原因不明。发病机制。
3.病理:表现、分型。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4.病理生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及表现,腹水形成机制。
5.临床表现(1)肝功能代偿期;(2)肝功能失代偿期:
6.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感染、肝肾综合症、肝肺综合症、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门静脉血栓形成。
7.辅助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试验;(3)免疫功能检查;(4)腹水检查;
(5)影像学检查;(6)内镜检查;(7)肝穿刺活组织检查;(8)腹腔镜检查。(9)门静脉压力测定
8.诊断:诊断依据。
9.鉴别诊断(1)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2)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3)与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
10.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疗法;(2)抗纤维化治疗;(3)腹水治疗;(4)并发症的治疗;(5)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6)肝移植术。
11.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腹水的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原则。
2.熟悉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并发症。
3.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诊断及治疗原则
难点:肝硬化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四篇第十八章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教学内容】
1.慢性胰腺炎的定义
2.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饮酒,胆道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急性复发性胰腺炎
3.慢性胰腺炎的病理
4.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症状: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体征:多数腹部轻压痛,并发假性囊肿可扪及包块,压迫胆管时可出现黄疸。
5.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应疑诊,具有下列之一可建立诊断:①有慢性胰腺炎影像学证据;②胰腺外分泌功能明显降低的临床表现;③组织病理学有慢性胰腺炎改变。鉴别诊断:胰腺癌
6.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胰腺炎的定义及主要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熟悉慢性胰腺炎的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慢性胰腺炎的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难点: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八章 尿路感染
【教学内容】
1.尿路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⑴尿感的病原微生物;⑵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2)机体防御功能3)易感因素 4)细菌的致病力
2.流行病学与病理解剖
3.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⑴膀胱炎;⑵肾盂肾炎;⑶无症状细菌尿
4.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5. 尿路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⑴尿液检查;⑵血液检查;⑶影像学检查
6. 尿路感染的诊断 ⑴尿路感染的诊断;⑵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7. 尿路感染的鉴别诊断
8.尿路感染的治疗
9.预后、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熟悉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了解尿路感染的预后、预防、流行病学与病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难点: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十三章 慢性肾衰竭
【教学内容】
1.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⑴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定义和分期;⑵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的患病率和病因;⑶慢性肾衰进展的危险因素;⑷慢性肾衰的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⑴主要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代谢紊乱 3)心血管系统表现 4)呼吸系统症状 5)胃肠道症状6)血液系统表现 7)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8)内分泌功能紊乱 9)骨骼病变
3.诊断和鉴别诊断
4.预防和治疗 (1)早中期防治对策和措施;(2)营养治疗(3)药物治疗;(4)替代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2.熟悉肾功能衰竭的加重诱因、替代治疗。
3.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分期、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难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
第二章 贫血概述
【教学内容】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分类(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2)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3.临床表现 根据血红蛋白的生理作用,贫血低血氧时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4.贫血的诊断 判断有无贫血,贫血的类型、病因。
5.贫血的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
2.熟悉诊断步骤和方法;
3.了解贫血的概念和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
难点:贫血的诊断方法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教学内容】
1.铁代谢 正常人体铁代谢。
2.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病因(1)需要量增多;(2)吸收障碍;(3)丢失过多。
3.临床表现 (1)缺铁状态及缺铁性贫血的表现;(2)组织缺铁的表现;(3)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血象、骨髓象、血清铁和铁蛋白测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
5.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缺铁性贫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6.治疗(1)病因治疗;(2)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的种类、用量、方法和用药时间。注射铁剂的用量。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正常体内铁的代谢。
【重点与难点】
重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七篇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与病因分类。
2. Graves病病因与发病原理:相关的自身抗体如TRAb、TSAb、TSBAb等。
3.Graves病病理: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和浸润性突眼的病理基础。
4.Graves临床表现:(1) 甲状腺毒症表现;(2)甲状腺肿;(3)眼征
5.Graves病特殊临床表现和类型:1)甲状腺危象;2)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3)淡漠型甲亢;4)T3型甲状腺毒症;5)亚临床甲亢;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胫前粘液性水肿;8)Graves 眼病。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甲状腺激素、131I摄取率、甲状腺相关抗体、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和CT、MRI。
7.诊断:诊断的程序、甲亢的诊断标准和GD的诊断标准。
8.鉴别诊断:甲状腺毒症原因的鉴别和甲亢的原因鉴别。
9.治疗(1)抗甲状腺药物;(2)131I治疗的治疗;(3)手术治疗;(4)其他治疗;(5)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措施;(6)Graves眼病的治疗:使用EUGOGO进行病情分级及治疗;(7)妊娠期甲亢的治疗原则(8)甲状腺毒症心脏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毒症的定义及分类。
2.掌握Graves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Graves病的药物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疗程与剂量。
4.掌握131I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甲状腺危象的处理原则。
5. 了解甲状腺毒症的常见原因、Graves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6. 了解Graves眼病、妊娠期甲亢和甲状腺毒症心脏病的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状腺毒症的定义、Graves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Graves病药物治疗适应症及不良反应、131I治疗的适应症及甲状腺危象的治疗原则。
难点: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甲状腺危象的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
【教学内容】
1糖尿病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流行病情况。
2.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3.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1)l型糖尿病;(2)2型糖尿
4.临床表现(1)基本临床表现;(2)常见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5.并发症(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2)感染性并发症;(3)慢性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1)糖代谢异常的检查 1)尿糖测定 2)血糖测定和OGTT 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2)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1)胰岛素释放试验 2)C肽释放试验 3)并发症检查 4)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2)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3)鉴别诊断: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和继发性糖尿病;(4)分型;(5)并发症和伴发病的诊断。
8.治疗:治疗原则和治疗目标,糖尿病控制目标(1)糖尿病健康教育;(2)医学营养治疗;(3)体育锻炼;(4)病情监测;(5)口服药物治疗;(6)胰岛素治疗;(7)胰升糖素样多肽l 类 似物和DPPⅣ抑制剂;(8)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9)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原则:强调早期防治,定期筛查,早期诊断,全面控制共同危险因素;(10)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治疗
9.预防: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三级预防是延缓和(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10.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高血糖高渗状态
【基本要求】
1.掌握WHO糖尿病分型,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2.掌握本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3.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状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4. 熟悉糖尿病的自然发展规律。
5. 了解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七篇 第二十三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教学内容】
1.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定义
2.血脂和脂蛋白概述
(1)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
(2)脂蛋白及其代谢
(3)血脂及其代谢
3.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分类
(1)表型分类
(2)基于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分类
(3)基因分类
4. 血脂异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原发性血脂异常
(2)继发性血脂异常
5.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
(1)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2)动脉粥样硬化
6. 血脂异常的实验室检查
7.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2)诊断标准
(3)分类诊断
8. 血脂异常的治疗。
(1)治疗原则。
①继发性血脂异常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②治疗措施应是综合性的。
③防治目标水平。
(2)生活方式干预。
①医学营养治疗。
②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③其他。
(3)药物治疗
①常用调脂药物。
②调脂药物的选择。
(4)其他治疗措施
①血浆净化治疗。
②手术治疗。
9. 血脂异常的预防和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 熟悉血脂、脂蛋白及其代谢,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病因。
3.了解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难点: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七篇第二十四章 肥胖症
【教学内容】
1. 肥胖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 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2)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肥胖症的病理生理
4. 肥胖症的临床表现
5. 肥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2)诊断标准
(3)鉴别诊断
6. 肥胖症的治疗。
(1)行为治疗。
(2)医学营养治疗。
(3)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
(4)药物治疗
①非中枢性作用减重药。
②中枢性作用减重药。
③兼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
(5)外科治疗。
7. 肥胖症的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肥胖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 熟悉肥胖症的病理生理。
3.了解肥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肥胖症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难点: 肥胖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1)环境因素;(2)遗传易感性;(3)免疫紊乱
3.病理: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4.临床表现(1)关节: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2)关节外表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肺、心脏、胃肠道、肾、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改变
5.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血象;(2)炎性标志物;(3)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谱;(4)免疫复合物和补体;(5)关节液检查;(6)关节影像学检查;(7)类风湿结节的活检
6.诊断和鉴别诊断(1)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2)鉴别诊断: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新红斑狼疮、其他病因的关节炎
7.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植物药物(3)外科治疗
8.预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内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2.熟悉内容:鉴别诊断
3.了解内容: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及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
难点:发病机制及治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五章 脊柱关节炎
【教学内容】
1.脊柱关节炎的定义、分类及该组疾病的共同特征。
2.强直性脊柱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20-30岁青年男性。
3.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和发病机制:与HLA-B27基因有关。
4.强直性脊柱炎病理:附着点的非特异性炎症、纤维化、骨化。
5.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下腰背部疼痛伴晨僵。体征:骶髂关节压痛,活动障碍,胸廓活动度减低,枕墙距>0.
6.强直性脊柱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炎症指标增高、骶髂关节MRI及CT。
7.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8.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及预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2.掌握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及药物治疗。
3.熟悉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
4.了解脊柱关节病的共同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难点: 脊柱关节病的定义、分类及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十一章 骨关节炎
【教学内容】
1.骨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骨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多因素对易感个体作用的结果。
3.骨关节炎的病理:关节软骨、骨质、滑膜改变。
4.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症状:关节疼痛和黏着感。体征: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摩擦感、关节活动受限。
5.骨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6.骨关节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骨关节炎X线表现。
7.骨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美国风湿学会骨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的鉴别。
8.骨关节炎的治疗及预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2.掌握骨关节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骨关节炎的治疗。
4.了解骨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难点: 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第八篇第十三章 骨质疏松症
【教学内容】
1.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2.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骨吸收因素、骨形成因素、骨质量下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3.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X线片检查及BMD测定,鉴别诊断:老年性OP与PMOP、内分泌性OP、血液系统疾病、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结缔组织病、其他继发OP。
5.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一般治疗、特殊治疗。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掌握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难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第九篇 第三章 中暑
【教学内容】
1.中暑的定义。
2.中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环境温度过高、产热增加、散热障碍、汗腺功能能障碍。
3.中暑的病理。
4.中暑的临床表现: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5.中暑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 转氨酶增高
6.中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炎、脑膜炎、甲状腺危象等鉴别。
7.中暑的治疗及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中暑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
2.掌握中暑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及并发症。
3.熟悉中暑病因、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了解中暑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中暑的诊断;中暑的定义;中暑临床表现。
难点: 中暑的发病机制。
第九篇 第六章 淹溺
【教学内容】
1.淹溺的定义
2.淹溺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症状、体征。
3.淹溺的病理。
4.淹溺的临床表现: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5.淹溺实验室检查 血尿检查、心电图检查、动脉血气分析x线片CT等。
6.淹溺的治疗及预防。分为院前急救、院内处理。
【教学基本要求】
1.淹溺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
2.掌握淹溺定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3.熟悉淹溺院前急救及院内处理。
4.了解淹溺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淹溺的定义;淹溺临床表现。
难点: 淹溺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投影,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复习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适当提问,与学生互动。总结本次课内容,留课后作业。
八、见习教学
(一)学时分配
序号
|
见习项目
|
学时
|
1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炎
|
2
|
2
|
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
2
|
3
|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2
|
4
|
冠心病
|
2
|
5
|
消化性溃疡
|
2
|
6
|
肝硬化
|
2
|
7
|
慢性肾功能不全
|
2
|
8
|
缺铁性贫血
|
2
|
9
|
糖尿病 甲亢
|
2
|
10
|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
|
2
|
合 计
|
20
|
(二)见习内容
见习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炎( 2学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
2.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3.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原则;
4.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1.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关系,COPD与哮喘关系;
2. 临床表现、病史特点:起病缓、病程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特征特点;
4.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5.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及并发症;
6. 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7.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
肺炎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程序及并发症;
2. 熟悉肺炎的症状、体征和X线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1. 肺炎的分类和诊断程序, 肺炎临床症状、体征的认证,按肺炎的诊断标准明确肺炎的诊断步骤,确定并发症的有无。各型肺炎x线特点;鉴别诊断;
2. 肺炎的治疗原则,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见习二:支气管哮喘 呼吸衰竭( 2学时)
支气管哮喘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期、分级、鉴别诊断及哮喘治疗方案;
2. 熟悉支气管的呼吸功能检查及并发症;
3.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内容提要】
1.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
症状: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
体征: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支气管哮喘的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肺功能,血气,X线,变应原检测;
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4.支气管哮喘的鉴别诊断:心源性哮喘,慢喘支,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5.支气管哮喘的并发症;
6.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平喘药物类型,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
7.哮喘的教育及管理、预防。
呼吸衰竭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熟悉呼吸衰竭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
3.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
【内容提要】
1.呼吸衰竭的分类:按血气分析分I型和Ⅱ型;按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2.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3.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2)紫绀。(3)精神神经症状。(4)血液循环系统⑤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4.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1)诊断:按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有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表现,结合血气分析诊断。 (2)治疗:1)建立畅通的气道。2)氧疗:指征、方法和有关事项。3)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剂的用法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指征。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5)抗感染治疗。 6)合并症的防治。7)营养支持。
见习三: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2学时)
心力衰竭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β阻滞剂的应用及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3.熟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实验室检查。
4.了解心力衰竭其他药物治疗及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治疗进展。
【内容提要】
慢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1)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3)全心衰竭:常以一侧为主。
2.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
3.诊断:病史,左、右或全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内容:病因、解剖部位、病理生理改变、心功能分级。
4.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
5.治疗:(1)病因治疗;(2)一般治疗;(3)药物治疗;(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5)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咳嗽伴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快、第一心音弱,有舒张早期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和哮鸣音、血压下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2.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临床表现,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3.治疗:坐位、吸氧、镇静剂、吗啡或杜冷丁、快速洋地黄类药物(注意适应征和禁忌症),快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消除诱因。基本病因的治疗。
心律失常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期前收缩、房颤的心电图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
2.熟悉期前收缩、房颤的病因、临床表现;
3.了解期前收缩、房颤发生机制。
【内容提要】
1.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2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与治疗;
见习四:冠心病(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熟悉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预防;
3.了解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内容提要】
心绞痛
1.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典型胸痛的临床特点。
2.诊断:特征性胸痛、心电图表现、心电图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3.鉴别诊断:心绞痛与心肌梗死鉴别;心绞痛与心脏神经宫能症、肋间神经痛、心包炎、胃肠道疾病、颈椎病等鉴别。
4.心绞痛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2)缓解期的治疗;(3)介入及外科治疗;(4)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2)症状: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体征:心脏体征、血压及其他体征;(4)并发症:心室壁瘤、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栓塞、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2.急性心肌梗死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动态性改变、心肌梗塞定位和确定范围。(2)心向量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较敏感,但不具特异性;(3)放射性核素检查和超声心动图;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血心肌坏死标记物。
4.诊断:诊断依据症状、心电图和血心肌坏死标记物测定。不典型及早期表现。
5.鉴别诊断: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腹症、主动脉夹层。
6.治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原则;(2)具体措施:
7.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见习五:消化性溃疡(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 熟悉溃疡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消化性溃疡
1.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的性特点性质、部位;伴随症状:消化不良、全身症状。体征:溃疡活动期的体征;
2.诊断要点:分析病史,确诊需要依靠内镜检查和(或)X线钡餐检查。
3.治疗目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保护胃粘膜治疗,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溃疡复发的预防。
4.消化性溃疡发生因素: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非甾体抗炎药、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其他危险因素等。
见习六:肝硬化(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 熟悉肝硬化的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 了解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1.失代偿期临床表现: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和贫血、内分泌紊乱;门静脉高压症:脾大、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肝触诊;
2.肝硬化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肝触诊、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肝硬化是否存在;分期。
3鉴别诊断: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与肝硬化并发症的鉴别;(
4.肝硬化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肝硬化治疗原则: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治疗;药物治疗;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的摄入、利尿剂、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压、腹水浓缩回输、腹腔-颈静脉引流、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并发症治疗;肝移植手术。
6.肝硬化的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免疫紊乱、血吸虫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
见习七:慢性肾功能不全(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基本的专科查体方法;
3.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和结果判读。
【内容提要】
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 :
1)糖尿病性肾病 2)高血压肾小球硬化 3)原发、继发肾小球肾炎 4)肾小管间质病变 等。
2.临床表现: 在慢性肾衰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 ;种表现的发生机制;
3.诊断依据
4.治疗原则 (1)早、中期肾衰防治对策;(2)营养治疗;(3)药物治疗;(4)替代治疗。
5.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标准
见习八:缺铁性贫血( 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实验室检查;
3.了解缺铁性贫血的机制;
【内容提要】
1.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的特异性表现;
2.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指标检测,病因检查;
3. 防治方法:祛除病因,补足贮存铁。
见习九:糖尿病 甲亢( 2学时)
糖尿病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及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及胰岛素治疗原则。
2.熟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
3.了解糖尿病病理生理基础。
【内容提要】
1.糖尿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
鉴别诊断:注意鉴别其他原因所致尿糖阳性和继发性糖尿病。
5.糖尿病临床表现和急、慢性并发症(1)基本临床表现;(2)常见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急、慢性并发症(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2)感染性并发症(3)慢性并发症:
6.糖尿病治疗原则 胰岛素的调整;
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甲亢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甲亢临床表现、甲亢诊断及鉴别诊断、甲亢的治疗;
2.了解内容:甲亢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容提要】
1.甲亢的临床表现 (1) 甲状腺毒症表现;2)甲状腺肿;3)眼征
特殊临床表现和类型:
1)甲状腺危象;2)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3)淡漠型甲亢;4)T3型甲状腺毒症;5)亚临床甲亢;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7)胫前粘液性水肿;8)Graves眼病。
2.甲亢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的程序、甲亢的诊断标准和GD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甲状腺毒症原因的鉴别和甲亢的原因鉴别。
3.甲亢的治疗 各种方法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甲状腺危象的治疗措施。
见习十: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 2学时)
类风湿关节炎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2.熟悉鉴别诊断;
3.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及预后。
【内容提要】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病史特点,受累组织器官症状与体征;
2.类风湿性关节炎各项检查的意义 (1)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2)鉴别诊断: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新红斑狼疮、其他病因的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和预后,糖皮质激素作用与副作用;
骨关节炎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掌握骨关节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2.熟悉骨关节炎的治疗;
3.了解骨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内容提要】
1.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症状:关节疼痛和黏着感。体征: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摩擦感、关节活动受限。
2.骨关节炎的特殊类型;
3.骨关节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骨关节炎X线表现;
4.骨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美国风湿学会骨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的鉴别;
5.骨关节炎的治疗及预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三)成绩考核
内科学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
课程总成绩由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组成,每项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期末考试不及格或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终结性考核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及格)按该门课程总成绩不及格认定。课程考核总成绩及终结性考核不及格,只参加终结性考核补考,原形成性考核成绩有效。留降级学生重修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重新记载。
(四)指导用书
[1] 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3月第8版
[2]赵风琴主编,《心电图实习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 张之南.血液病学(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执笔人:刘紫东 教研室:内科学 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名: